2008-11-13

婦女研究在台灣

  婦女研究是世界性第二波婦女運動的產物,台灣婦運在1970和80年代也以出版為主軸,70年代拓荒者出版社翻譯經典作品和出版呂秀蓮的著作。80年代婦女新知雜誌社則以創造本土女性主義論述為目標,集結了李元貞、鄭至慧、黃毓秀、王瑞香、顧燕翎等人,90年代之後更是人才輩出,不斷拓展女性主義視野。


  美國亞洲協會在1980年代大力支持台灣婦運,1985年駐台代表謝孝同贊助三年全部經費,由顧燕翎、姜蘭虹、周碧娥、崔伊蘭等人共同創辦了婦女研究室,辦公室設在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成為借住在體制內的體制外團體。

  然而當時學術界普遍對女性主義持疑,甚至存有敵意,婦女研究室因經費所限設在台大,面臨了定位的問題:一.應追求學術地位及認可,從事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抑或應採納女性主義觀點從事研究和運動,改造父權社會?二.應否以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包容男性學者的參與和兼顧以男性為對象的研究?三.婦女研究應否保持超然的學術性,切斷與婦女運動的關係?這些問題也成為之後十年婦女研究界不斷爭辯的焦點,直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週年慶的研討會中,才終於達成共識,不再有人質疑女性主義觀點的正當性。

  為了保有女性主義論述空間,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年創辦“女性學研究中心”,與運動互相呼應。1993年,為了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研究中心從基金會獨立,改組“女性學學會”,成為學術界中的婦運團體,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揭發校園內性騷擾、發展性別研究等。1994年,婦女新知另組女書店和出版社,長期出版女性主義著作,為婦運紮根。

  繼台大婦女研究室之後,亞洲協會再贊助新竹清華大學設立性別與社會研究中心和高雄醫學院兩性與性別研究中心,蔣經國基金會也贊助中研院近史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年成大和中央大學各自成立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和性/別研究室。世新大學則於1997成立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

  2000年高師大成立國內第一所性別教育研究所,之後成立性別或性學研究所的有高雄醫學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世新大學等。在邁向建制化的同時,卻也因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而籠照著被整併的陰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