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25-08-18
從英國平等法看台灣性平政策:誰算女人? 顧燕翎
2025-08-16
性別平等機制研析 全文
2009年的舊稿所連接的行政院網站發現已經被取消,所以試著將我自己的檔案全文貼在下面 共享
顧燕翎 范 情 2009 年4月
摘 要
本案係接受行政院研考會委託,以三個月時間檢視瑞典、澳洲、紐西蘭、英國、韓國中央政府性別平等機制之發展與現況、我國政府性別平等機制之現況與問題,並就當前行政院組織改造中性平機制提出具體建議。
2025-08-09
吳培元: 張愛玲舊居"常德公寓"
七年前 (2018年7月18日) 我在"上海大學"參加會議結束後, 當天要回"台灣"了, 雖然我並非張迷, 仍利用上午半天的空檔, 特地來"常德路"上的張愛玲舊居"常德公寓"朝聖, 搭乘地鐵7號線, 自"上海大學站"到"靜安寺站"下車, 由車站9號出口出來, 面對的就是"常德路", 由此步行到195號的"常德公寓", "常德公寓"原名"愛林登公寓" (Eddington House), 建於1936年, 張愛玲從1942年到1950年在"常德公寓"六樓的65室, 和姑姑同住了整整八年, 短篇小說"色·戒"就是在這一段時間內 (1950年) 完成的, 她也在該處創作出"傾城之戀", "金鎖記", 和"沉香屑·第一爐香"等多部作品, 只可惜當時公寓已不對外開放, 我只能在門口拍拍照了.
"常德公寓"左邊有一間"千彩書坊", 其上的招牌標語是"讀書是我的生活方式", 當年張愛玲時常在書坊的咖啡館內寫作, 沉思, 及喝咖啡, 張愛玲 (1920 - 1995) 祖籍"河北豐潤", 家世顯赫, 祖母係李鴻章的長女, 她生於"上海"公共租界, 本名張煐, "張愛玲"三字係由其英文名"Eileen Chang"而來, 曾於1961年到"香港"和"台灣"尋求機遇, 這是她有生之年唯一一次造訪"台灣", 曾與其表姪女張小燕會面, 因她看過王禎和的小說"鬼.北風.人", 裡面描寫的"花蓮"風情引起她的好奇, 她去"花蓮"遊玩時, 還住在王禎和家, 當年她和胡蘭成約會散步的路徑, 就是由"常德公寓"轉到和"常德路"垂直的"南京西路"上, 一路走到胡蘭成家.
前"台灣"影視歌星夏台鳳 (1949 - ), 在2018年8月至10月期間, 每天下午兩點到六點, 就會坐在書坊角落臨窗的桌前, 寫她的自傳"相遇就是重逢", 以悼念她和前夫鄒森 (1940 - 2025) 所生, 於四十歲即因肺癌早逝的兒子鄒少官 (1975 - 2015), 該書現應已出版了!2025-08-04
英國最高法院如何定義男女?
顧燕翎
今年7月底行政院進行了聯合國消除所有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 (消歧公約)第5次國家報告的討論,多年來一個反覆出現的問題是有關性別和多元性別的定義,主辦單位沒有直接回答民間團體現場提問,只說是參考消歧公約的一般性建議。
性別攸關公私機構與人民每日的行動和生活,國家報告和相關法律的用語、字義必須足夠清楚、有明確定義、且有一致性,方有便人們理解和討論,並且根據國家法令調整自己的行為。不應當未經討論和說明便要求國人去仰賴并不熟悉的外在解釋,而建議性質的文字未必包括完整明確的定義說明,其法律位階也有待確認。
1979年通過的「消歧公約」立法宗旨在消除對女性的歧視和提升女性的地位,其主體毋庸置疑應為全球女性同胞。數十年來此群體之地位雖有提升,仍存在潛在的歧視和不平等,因此聯合國設有婦女署,立法院也考慮設立婦女人權常設委員會,然而司法院的人權與兒少保護及性別友善委員會卻未包含婦女,看來國內對性別議題仍存有不同見解,行政院草擬中的反歧視法似乎也仍打算含糊以對。
2025-07-26
顧燕翎2025/7/26 CEDAW國家報告五提交意見 My suggestions to the fifth National CEDAW Report
主旨:
請主責單位對性別、跨性別女性、LGBTI+、單一性別、任一性別、多元性別、性和性別、性別友善等名詞加以定義及説明,勿模糊處理重要概念及名詞
性別攸關公私機構與人民每日的行動和生活,本國家報告和相關法律、行政措施的用語、字義必須足夠清楚、定義明確、且有一致性、可以預測,人們方能理解和討論,並且根據國家法令調整自己的行為。不應當未經討論和適當說明便要求國人去仰賴并不熟悉的外在解釋,如CEDAW一般性建議,而建議性質的文字未必包括完整明確的定義說明,其法律位階也有待確認。
2025-02-24
如何建構一個沒有性侵的世界?閱讀Disgrace
顧燕翎
2025-02-18
從gender 到 sex –-- 美國性別政策的轉移 From "gender" to "sex"--- The transition of US Policy
顧燕翎 (本文刪節版將發表於觀察雜誌三月號)
2025-02-07
我在消防局性平會議的發言---"優化體能測驗成果"堪憂 Equity or Equality?
顧燕翎 2025/01/22
1. 僅是一項體能測驗不宜追求那麼宏大的目標(成為全球性別平等與效能兼備的模範團體),腳踏實地、逐步漸進或許更能提升消防機關的效能。比"優化體能測驗成果"更重要的應是符合工作需求的體能標準的建立。只追求結果的相同(Equity)—女性與男性的人數相同,無論對消防同仁或對市民來說都是危險的。林業保育署的巡山員體能測驗便不分男女統一標準,也是考量巡山員本身的安全。消防局要追求的應該是公平(Equality)及回歸專業,讓每個擁有專業能力的人都有機會獲得進用、升遷和發展。
2025-01-22
What I Did and Didn’t Do on Inauguration Weekend by Jo Freeman
Dispatch from DC
What I Did and Didn’t Do on Inauguration Weekend
by Jo Freeman
The long weekend is finally over. There was big news all over the world. I’m not going to tell you about the events you could read about easily. I’m going to write about the ones I went to which got very little media coverage, nationally or locally.
I took the bus to DC last week in order to attend the People’s March, aka the Women’s March. There have been many such marches since the first one on January 21, 2017 – the day after Trump’s first inauguration. That day, so many women converged on Pennsylvania Ave. and the Mall that no one could count them. Indeed, you could barely move, let alone march. Last Saturday, there were roughly a hundred thousand people marching in DC from three national parks north of the White House to the Lincoln Memorial. It was one of several marches around the country.
2025-01-19
女性真實存在嗎?——兩本有關性別的書 2 Books on Gender: Material Girls and On Sex and Gender
Material Girls:Why Reality Matters for Feminism 2021
實體女人:女性的真實存在
Coleman也因她的書受到詆毀,不過並未在美國失去教職。
2025-01-18
赤道上 讀後 (中文)
On the Equator -- Wu's novel 赤道上 讀後 (英文)
2024-12-20
超高齡台灣的老年照顧政策 Elderly Care Policy in Super-aged Taiwan
顧燕翎
2024-12-11
免術換證最早的官方討論——顧燕翎主提 The first Official Discussion on Trans Policy in Taiwan
行政院性別平等會第8次委員會議會前協商會議紀錄
壹、 時間:103年9月3日(星期三)下午2時
貳、地點:行政院第1會議室
參、主持人:馮執行秘書燕 記錄:周宥騏
.....
第3案
提案委員:顧燕翎
連署委員:吳嘉麗、林春鳳、葉德蘭、 羅燦煐、蔡瓊姿、郭玲惠、 王如玄、張瓊玲
案由:請內政部修改「有關戶政機關受理性別變更登記之認定要件」(內授中戶字第0970066240號),不再包括摘除性器官之手術。
委員發言紀要
顧委員燕翎: 請衛福部研擬可行性時,亦邀請人權、性別團體加入,不限於只 有醫療團體。
決議: 一、請內政部及衛生福利部參酌委員意見研處。
二、因本案業於總統府人權諮詢委員會及落實CEDAW第2 次國家報告總結意見專案小組追蹤列管,請上開部會適時將辦理情形提至本會報告。
三、本案不列為本會第8次委員會議議案。
提案內容:
性平會提案:修改性別變更登記辦法
2024-10-23
致風傳媒 On surrogacy
風傳媒2024-10-23 13:40黃信維、 張大任的報導:「為代孕互槓!陳昭姿嗆『推女同借精生子』也為她個人利益 黃捷批『反應過度』」一文中有引用我對代理孕母意見,但是引文完全錯誤,希望風傳媒可以更正,並且轉告陳立委。我相信正確使用資料是最基本的新聞道德。此篇報導中引用陳文,第一段如下:
過去長期擔任行政院性平會委員的顧燕翎(馬英九台北市社會局長)曾說「不孕不是病,為什麼會痛苦?」,另一位委員黃淑英(民進黨新潮流大姐)說「代孕是覬覦別人的子宮」。能說出這種對不孕症患者缺乏同理心、尖酸刻薄話語的人,如果不是心理變態、被害妄想症,那怎樣才算是?
只是陳在括號中引用的根本不是我的話,我也沒有用這種方式表達意見的習慣。1997/9/22 我曾在中國時報發表「誰的身體,誰的香火—身體自主權的艱苦奮戰」一文,後來常被引用,其中有一段談到「疾病」和「痛苦」,但完全沒有陳文所引用的文字。而當時我的身份是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和交大教授,與馬英九市長並不相識:
雖然有些醫師將不孕視為「疾病」,可是和其他「疾病」不同之處在於,不孕的痛苦不是來自不孕所導致的生理病變,而是來自社會加諸於女人的傳宗接代的性別角色要求,所以真正的病因在社會,而非個人,當我們勉強用個人方式去解決時,自然難以求全,而且勢必犧牲自己(如不斷忍受侵入性的人工生殖手術)或其他個人。為了「婚姻幸福」而不得已租用其他女人的子宮(由於子宮無法自身體切割,勢必也占用其身體),固然其情可憫,然而除了會衍生法律、倫理問題之外,實際也加入了以經濟優勢購買女體的消費行列,突顯了女人之間的階級差異和女人相對於男人的附屬地位(誰租用誰的身體來延續誰的香火),強化了女人傳宗接代的「天職」,也使得其他不孕婦女更難以擺脫生殖科技對女體的入侵。
我因從事婦女研究和婦運,一向關注身體自主權,也發表過多篇有關代孕的文章和報告,很期望相關議題在社會受到重視,能有更深入的公開討論,政策決策的過程也更週全公正、公開透明,不樂見泛政治化的操作和無理謾駡,更不願意被無端捲入政治鬥爭。
2024-09-28
性別議題是否會影響美國大選?Gender Issues and the US 2024 Presidential Election
本文將刋於十月號觀察雜誌
顧燕翎
美國女選民偏向支持民主黨,女性黨員多於男性(約6:4)。在性別議題上,民主黨長期站在女性立場,也積極培植女性參政,成為國會中女議員的多數(參院60%,眾院72%)。然而美國雖有黑人選黑人的傳統,女人卻不一定選女人,至今女議員在國會中僅占25%,落在全球百名以外。此外,媒體習於挑剔女性外表、行事風格、過往歷史,加深了女性不如男性、女人不會贏的成見。2008年美國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至今卻仍然選不出一位女總統。2020年華倫(Elizabeth Warren)在民主黨初選中以犀利的政策分析見長,卻被批評好鬥逞強,不得人緣。她發現:「女人沒有贏的指望,如果妳抱怨,就像個委屈的小女人;如果妳不抱怨,別的女人會想,妳是從那個星球來的?」美國女性比黑人男性晚了五十年得到投票權,那麼,在歐巴馬之後,要再等多久才會有女總統呢?曾經功虧一簣的希拉蕊柯林頓 (2016) 和華倫(2020)都相信她們有生之年一定等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