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2-11-30

高齡少子化 非政策擋箭牌

顧燕翎   2012/11/30  聯合報民意論壇
  

  每隔一段時間人口高齡化的現象就會被當做嚴重的社會問題出現在媒體,舉凡大學和研究所設立過於氾濫全民健保支出浮濫保險及退撫制度設計缺陷長期照顧規劃遲緩等等政策性的缺失,似乎都可以很快找到一個理由:人口高齡化和少子化,而根本解決之道是在改變人口結構,也就是提高出生率,於是各級各地政府有志一同,編列預算、提出各種誘因鼓勵人民結婚並且生育子女。

2012-11-22

女性主義體制內變革:台北市女性權益促進辦法之制定及檢討(2012摘錄與修訂)

顧燕翎
   1980 年代後期台灣婦運朝向制度化的階段發展,將婦女議題政治化,利用選舉時機提出婦女政策,為候選人舉辦婦女政策公開辯論,並且評鑑在職立法委員的表現。國民黨長期執政期間因其婦女政策保守而成為父權文化的象徵,自然也變成婦運挑戰的對象,在此過程中,部分女性主義者轉向當時的政治反對勢力,而民進黨為了吸收社會運動團體,在黨內成立了社會運動部。1994年台北市長選舉期間,部分婦運人士選擇替民進黨候選人陳水扁助選,勝選之後,於1996年要求陳市長在台北市成立婦女權益促進委員會(婦權會),監督所有局處與婦女相關的政策及方案,由市長擔任主任委員。這樣的運作模式經過中央和其地方政府複製,開啟了由上而下的婦運。這是台灣獨特的組織模式,婦權會沒有法源、委員非正式行政人員,不是選舉產生,她們的權力完全源自首長個人的支持,透過首長去過問政務,有權無責,以致權限難以界定。

2012-11-21

顧燕翎接受黃淑玲訪談行政院婦權會


2012.01.17   台北市政府咖啡廳

燕:婦權會跟公務員的互動。嚴格地說,婦權會的運作方式是違憲的,沒有法源,委員在政府內有很大的權力和影響力,甚至指揮官員,卻不必負任何法律或政治責任,也不必向自己宣聲代表的全國婦女同胞負責,這樣的組織正當性是有問題的。回想婦權會成立的歷史,其出自婦運的動機、目標是正面的,要快速把婦運推到公部門,但是手段太粗暴。而且其作風是複製父權的威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