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20-12-21

賀錦麗為美國帶來的新盼望

 顧燕翎    


  美國新當選的副總統賀錦麗117日在勝選演說中提到從前世世代代的美國女性,她說:「我站在她們肩膀上,我會是第一個美國女副總統,但不會是最後一個。」她不只是首位女性,也是首位亞裔和非裔、首位黑人大學的畢業生,登上最高政治位階,一舉打破數重玻璃天花板,吸引全球目光。她的夫婿,律師任德龍(Douglas Emhoff),不僅在選戰期間向事務所請假陪她跑行程,選後更辭去本職,專心扮演第二先生(Second Gentleman)的角色。他在社交媒體上回應一位小男孩的問話,告訴他要學會支持堅強、有能力的優秀女性。他公開的性別角色轉換突破了白人、男性為中心的律師事務所傳統,也為社會開創了更為平等和多元的性別空間。

  此外,更饒具政治意義的是,賀錦麗一改往常在公開場合穿著深色褲裝的習慣,演說當天穿全白褲裝和打著蝴蝶結的絲質白襯衫登上講台,不言而喻地宣示婦女運動的歷史傳承。回想曾經被民主黨提名為副總統候選人的費拉洛(Geraldine Ferraro)和總統候選人的柯林頓(Hillary Clinton),在接受提名的演講台上,也都選擇穿著類似的白色褲裝。今年初川普總統到國會發表國情諮文時,民主黨的女議員全數以白衣現身,慶祝美國通過憲法十九條修正案一百週年,婦女得到與男性相同的投票權。在重大場合,民主黨的女性從政者毫不迴避展現女性的性別認同,延續婦運精神,也汲取其歷史能量。與稍早衝破玻璃天花板的幾位其他國家女首相—英國柴契爾、印度甘地和以色列梅爾夫人—選擇與婦運和性別議題保持距離的作法大相逕庭。

  

十九世紀的英國女性主義者在爭取投票權的運動中,選擇紫、白、綠三色為代表色,紫色代表追求自由與尊嚴的高貴情操;白色象徵純潔;綠色則是充滿希望的春天。為了避免落入過於陽剛的批評,參與者多半穿著白色、質地柔軟、長及腳踝的裙裝,披掛紫色和綠色的肩帶,參加造勢活動。在許多大規模的遊行中,出現綿延不斷、令人印象深刻的白色隊伍。
運動傳到美國後,白色和代表光明的金色成了婦女參政的主要顔色,甚至有人在遊行中騎上白馬、肩披白斗篷,投射聖女貞德的形象。

  兩百年多來,世界各地婦女冒著被逮捕、毆打、拘禁、死亡的風險,一波一波爭取投票、參與公共事務的平等權利。美國的女性主義者在思想與行動上居全球領導地位,但國內的反對勢力亦十分頑強。1923年推出的保障男女平等的平權修憲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雖經參、眾議院通過,因未能獲得四分之三州議會批准,至今無法完成修憲;1979年聯合國通過的消歧公約(消除所有形式對婦女歧視公約),於1980年經卡特總統簽署,卻至今未能排入參議院的議程(需要三分之二參議員同意才能通過)。1990年代以後,全球大部分國家都採取了不同形式的保障女性參與公職的比例制(政黨比例制或法定比例制),大大提升了婦女參政率,美國則因缺乏制度性的設計,遠落於全球百名之後。


  但政黨和民間團體仍然努力不懈,積極培養有改革精神、沒有政治背景和靠山的年輕女性參選、從政,如民主黨的Emily’s List(愛蜜麗名單)、民間人士自組的Run for Something準備參選),都頗有成效。1992年以後,女性在各級選舉中不僅當選人數持續增加,女選民的投票率也始終高於男性,差距在3%-4%,政黨傾向則一向偏向於較關注性別議題和民生議題的民主黨,呈現出明顯的性別差距。本次大選後的出口民調,56%的女選民表示討厭川普。呼應了川普就任第二日即上場的反對他的婦女大遊行(美國有史以來單日規模最大),也確定了他的敗選。


  本次大選民主黨有六位優秀女性投入黨內初選,賀錦麗為其中之一,雖然在初選辯論中紐約參議員曾任哈佛教授的華倫壓倒曾任紐約市長的億萬富翁彭博、加州參議員曾任檢察總長的賀錦麗大敗拜登,最後仍由老白男拜登贏得初選,不過他亦不敢忽視女力,旋即宣稱會選擇女性副手。

  1960年以後,全球已有57個國家曾經由女性當家作主,芬蘭和紐西蘭分別產生過三位女總理,德國的梅克爾持續主政14年,美國卻似乎仍未準備好迎接女性領導人。不過「準備參選」的發起人之一李特曼(Amanda Litman,曾是克林頓參選團隊重要成員,以協助女性當選為職志)仍樂觀預測,未來的兩年、四年、十年之內,美國將會選出更多女性參議員、州長,甚至產生女總統。


我期望美國未來不只有更多女性成為領導人,更期望她們能夠克服美國文化和政治的重重障礙,拒絕做男性政黨的棋子或政治鬥爭的馬前卒,將女性主義的身體力行看得比個人得失重要,成為像紐西蘭總理阿爾登(Jacinda Ardern)那樣勇敢前瞻、移風易俗的領袖

本文原載於觀察雜誌12月號,最後一段為新加。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