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3-01-12

無聲的吶喊

顧燕翎

   曾經在論文口試時,讀到一篇女性在職場的文章,作者用自述的方法,以自己「活生生」的體驗寫出「在血淋淋的職場的呼喚」。她曾是我班上的學生,聰明、敏銳、認真地生活和學習,卻不幸在職業選擇時進入了男性為主、極度陽剛、甚至暴力傾向的行業。我讀著她的吶喊,腦中浮現出一位敏感的女性,小心地壓縮著自己的觸角,在權力邊緣匍匐前進,每一次移動都屏息凝氣,一遍遍停下來自我檢查、自我設限,那不敢出聲的呼叫,令人窒息。

  口試時,已結痂的傷疤又揭開了,淚水止不住地流下來。這樣的場景,我在性別所的口試時,不只一次見到。寫作者用盡力氣書寫,發出微弱的聲息,還得為自己選擇的非典型書寫方式辯護。在面對這種情緒的深度時,連手握學術之尺丈量文章規格的口試委員,也往往瞋目以對,不得不承認,在其他學科這樣的口試文化很少出現。

  和學生在課堂上討論論文寫作,各人報告自己的研究過程和內容,遇到精彩、發人深省、可能創新理論的段落,大家都很興奮,繼續追問下去,想挖出那深蔵核心的訊息。可是報告者卻警覺地築起了圍牆:這部份不能寫在論文裡,那部份也不能明說啊,否則我將如何面對那個團體或者那個受訪者?我以後還要做研究嗎?還要生活嗎?是的,誰不生活在這個或那個權力體系之內?衡量利害得失,作者選擇了安全自保之道,保持旁觀的立場,客觀、中立地記述表面的現象,與問題保持適度距離,緊守學術行規進行分析與評論。而那些活生生的資料呢?在更為接近、深入、看見之後,反而不敢說了,因為怕自己受傷,或者怕傷害對方而傷害到自己。

  後來,和朋友談起自我噤聲、自我壓抑,才訝然發現面具之下眾人的經驗竟如此近似。如同性騷擾和性暴力,這種看似極為個人、極為隱密、難以啟齒的內心感受,實際上卻是非常社會性、幾乎無所不在的。即使在外表看來最自由、最平等、最接受差異的地方,權力的層級化也如地底的潛流,慢慢匯聚,以某種非正式、卻具體的壓迫存在。比起結構森嚴的正式組織,可能因為處於制度之外、形式不明確、沒有條文化,其運作方式更為隱微、更難以公開反抗,受壓迫者也因而更難以言說。

  即使一些高舉平等、正義大旗的進步團體,在社會運動中吸引了所有鎂光燈,其中的成員,也往往需要過了很久以後,才看見那些若隱若現的紅線,和那些隱身其後的大老。大老輪廓漸顯,一個大老拉拔出另一個大老或中老,中老逐漸長成大老…,串成新的權力組合。權力串一個個高高掛起,閃耀著光芒,小人物只得小心翼翼地在邊緣踮著腳尖遊走,輕聲細語,或許在縫隙間氣息微弱地提出局部的修改意見,卻不敢或不想碰觸核心問題。大老的光輝向週遭發散,在媒體照耀下,成為新的權威、新的道德象徵,甚至新的神祇。在政府體弱時,甚而可能凌駕了公權力,驅使公務員俯首聽命。原來大老不是父權文化的專利,在人的社會裡,抗拒做大老的誘惑即使女性主義也不夠用,需要超越人性的修鍊吧?


  那麼,在逃走之前,小人物可以如何抵抗權威和拒絕壓抑呢?面對強勢的、勾牢成串的大老,表達反對意見有如螳臂擋車,說與不說之間,反複思量總是難,說了也是白說,多半只好選擇不說了。但若是說了,雖然挫折是必然的下場,仍有可能埋下一粒種子、留下一線希望?或許久旱逢甘霖,終於有一天會長出幼苗?

  或許,小人物可以選擇另一種言說的方式,耕耘出另一片文字或藝術的田地?縱使海已枯石已爛,天地已變色,只要一息尚存,仍然勇敢地說下去。
  威廉.福克納,美國南方的一位農夫,在兩次世界大戰以後,人類時時面對自我毀滅的恐懼時,仍然相信,人可以選擇即使在末日之鐘敲響時,仍然不停地說下去;因為人不只有縱然微弱卻永不衰竭的聲音,還有不朽的靈魂。看看過去的人類曾經展現出來的勇氣、尊嚴、悲憫、犧牲、希望…吧。福克納說,作家的使命不僅僅在訴說現狀,也在提醒人類光榮的過去和未來的可能性。是的,縱使生命如蜉蝣,靈魂仍有記憶。

  堅持下去吧,吶喊吧!變換形式,但永不放棄希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