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收到Jo的來信,附上她最新的文章,談民主黨總統初選,在黨內群英中選出了一位男黑人和一位女白人,她很滿意這樣的結果,在結論中說:這樣的一次選舉也是我畢生努力的目標。
我將文章放在我的部落格“女性主義起點站”上,寫email告訴她,她一向動作很快,立刻回信,說她喜歡這個部落格,然後問我也會將她的文章翻成中文嗎?近年來我很少做翻譯,最近剛譯了弟弟的一篇文章在部落格上,很喜歡他乾淨的文學筆觸。居然被精明的Jo發現了,雖然她不懂中文。為了公平起見,也將她的文章中譯,與原文並列。
Jo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她多年前另一篇文章,悼念Rosa Parks,一位平凡的小職員、非裔、女性,因為1955年在公車上拒絕讓位給白男人,被送進警局,在種族歧視的南方引發軒然大波,黑人社區因而展開拒搭公車運動,Rosa也成為民權運動的象徵人物。那年Jo只有十歲,是一個白人小女孩,和來自阿拉巴馬州的媽媽天天討論此事,媽媽反對種族隔離,也因此奠定了Jo的民權思想。1957年,十二歲的Jo和媽媽開車回阿拉巴馬老家,曾為此議題和全家激辯,舅舅、阿姨、表兄妹全部站在房間的一邊,Jo一個人在另外一邊,媽媽則遠遠觀戰,不發一語。Jo認為媽媽不介入就表示鼓勵,從此展開了她為民權奮鬥的生涯。
我1993年冬天認識Jo,那年秋天我從任教的交大到麻省的五校聯合婦女研究中心做研究員,讀了很多婦女運動的文獻,被Jo的著作吸引,特別是The Politics of Women’s Liberation,(不過她所論述的 "the tyranny of sturcturelessness"我到97年婦女新知家變時才親身體驗到。)也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讀到她在芝加哥開啟第二波婦運的一些事蹟,主動寫信給她。感恩節那天她約我去她紐約家中吃火雞大餐,看到了她的著名收藏:各式政治性的別針,之後還曾和她去參加女性主義者的聚會,認識了婦運先鋒Gloria Steinem等人。
要不是這些國際性的朋友和她們的努力,我的婦女研究之路在備受質疑中大概很難從1970年代一直走到現在。即使1985年台大成立婦女研究室之後,女性主義正當性的爭議在台灣婦研學者之間仍延燒了整整十年。除了在台灣的好友們,是這些世界各地的同志們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Jo Freeman之外,還有Gloria Bowles, Renate Klein, Peggy McIntosh, Dorothy Smith, Diane Bell, 何芝君,河上婦志子,周顏玲,李小江…
Jo於1995年到北京參加世界婦女大會之後,到新竹來看我,住在我家。當時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紀欣從美返國不久,各黨關係都好,熱衷推動婦女參政,我們安排Jo在短短幾天內到台北、高雄演講。紀欣正好在台北主辦婦女參政生活營,邀請Jo在“政壇傑出婦女之夜”演講美國婦女參政史,由我擔任翻譯。當時在座的兩百多位女性來自各方各黨,其中許多成為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包括余陳月瑛、呂秀蓮、施寄青、朱鳳芝、葉菊蘭、李慶安、陳菊、張富美、藍美津、范巽綠、秦慧珠、秦儷舫、陳玉梅等,這樣的盛會實屬空前,之後隨著黨爭轉劇,也恐難再續。
當時大家都很關心婦女保障名額的問題,對這個獨步世界的憲法制度應存應廢拿捏不定。在討論過程中,Jo提出了關鍵人數(critical mass)的概念,她指出,在一個組織中推動變革,有共同理念的成員至少應占四分之一。將原有的約十分之一保障名額的限度推向四分之一的新里程,這可以說是四分之一制的由來。
在場的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接受了這個觀念,開始在黨內推動女性的四分之一代表制。國民黨婦女工作會也仿效歐洲國家,向國民黨提出在各項民意代表選舉中逐漸增加提名女性至四分之一。後來兩黨皆採取了四分之一代表制,但在執行上略有差異,民進黨是每滿四人,需有一名女性,國民黨則是女性不得低於四分之一。1999年婦女團體再進一步提出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的主張。
除了在台奔波演講,Jo回美國之後,寄了數百本她主編的Women: a Feminist Perspective,捐給女書店,賣書做為收入,表達支持之意。
活躍於婦女和民權運動半個世紀,不計個人得失,Jo Freeman足以做為社運世代的代表人物。
收到Jo的來信,附上她最新的文章,談民主黨總統初選,在黨內群英中選出了一位男黑人和一位女白人,她很滿意這樣的結果,在結論中說:這樣的一次選舉也是我畢生努力的目標。
我將文章放在我的部落格“女性主義起點站”上,寫email告訴她,她一向動作很快,立刻回信,說她喜歡這個部落格,然後問我也會將她的文章翻成中文嗎?近年來我很少做翻譯,最近剛譯了弟弟的一篇文章在部落格上,很喜歡他乾淨的文學筆觸。居然被精明的Jo發現了,雖然她不懂中文。為了公平起見,也將她的文章中譯,與原文並列。
Jo的這篇文章讓我想起她多年前另一篇文章,悼念Rosa Parks,一位平凡的小職員、非裔、女性,因為1955年在公車上拒絕讓位給白男人,被送進警局,在種族歧視的南方引發軒然大波,黑人社區因而展開拒搭公車運動,Rosa也成為民權運動的象徵人物。那年Jo只有十歲,是一個白人小女孩,和來自阿拉巴馬州的媽媽天天討論此事,媽媽反對種族隔離,也因此奠定了Jo的民權思想。1957年,十二歲的Jo和媽媽開車回阿拉巴馬老家,曾為此議題和全家激辯,舅舅、阿姨、表兄妹全部站在房間的一邊,Jo一個人在另外一邊,媽媽則遠遠觀戰,不發一語。Jo認為媽媽不介入就表示鼓勵,從此展開了她為民權奮鬥的生涯。
我1993年冬天認識Jo,那年秋天我從任教的交大到麻省的五校聯合婦女研究中心做研究員,讀了很多婦女運動的文獻,被Jo的著作吸引,特別是The Politics of Women’s Liberation,(不過她所論述的 "the tyranny of sturcturelessness"我到97年婦女新知家變時才親身體驗到。)也在其他人的著作中讀到她在芝加哥開啟第二波婦運的一些事蹟,主動寫信給她。感恩節那天她約我去她紐約家中吃火雞大餐,看到了她的著名收藏:各式政治性的別針,之後還曾和她去參加女性主義者的聚會,認識了婦運先鋒Gloria Steinem等人。
要不是這些國際性的朋友和她們的努力,我的婦女研究之路在備受質疑中大概很難從1970年代一直走到現在。即使1985年台大成立婦女研究室之後,女性主義正當性的爭議在台灣婦研學者之間仍延燒了整整十年。除了在台灣的好友們,是這些世界各地的同志們給了我繼續走下去的勇氣和信心,Jo Freeman之外,還有Gloria Bowles, Renate Klein, Peggy McIntosh, Dorothy Smith, Diane Bell, 何芝君,河上婦志子,周顏玲,李小江…
Jo於1995年到北京參加世界婦女大會之後,到新竹來看我,住在我家。當時的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紀欣從美返國不久,各黨關係都好,熱衷推動婦女參政,我們安排Jo在短短幾天內到台北、高雄演講。紀欣正好在台北主辦婦女參政生活營,邀請Jo在“政壇傑出婦女之夜”演講美國婦女參政史,由我擔任翻譯。當時在座的兩百多位女性來自各方各黨,其中許多成為政壇上的重要人物,包括余陳月瑛、呂秀蓮、施寄青、朱鳳芝、葉菊蘭、李慶安、陳菊、張富美、藍美津、范巽綠、秦慧珠、秦儷舫、陳玉梅等,這樣的盛會實屬空前,之後隨著黨爭轉劇,也恐難再續。
當時大家都很關心婦女保障名額的問題,對這個獨步世界的憲法制度應存應廢拿捏不定。在討論過程中,Jo提出了關鍵人數(critical mass)的概念,她指出,在一個組織中推動變革,有共同理念的成員至少應占四分之一。將原有的約十分之一保障名額的限度推向四分之一的新里程,這可以說是四分之一制的由來。
在場的民進黨婦女部主任彭婉如接受了這個觀念,開始在黨內推動女性的四分之一代表制。國民黨婦女工作會也仿效歐洲國家,向國民黨提出在各項民意代表選舉中逐漸增加提名女性至四分之一。後來兩黨皆採取了四分之一代表制,但在執行上略有差異,民進黨是每滿四人,需有一名女性,國民黨則是女性不得低於四分之一。1999年婦女團體再進一步提出三分之一性別比例原則的主張。
除了在台奔波演講,Jo回美國之後,寄了數百本她主編的Women: a Feminist Perspective,捐給女書店,賣書做為收入,表達支持之意。
活躍於婦女和民權運動半個世紀,不計個人得失,Jo Freeman足以做為社運世代的代表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