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從理想到現實的距離有多遠?
在世界性的婦女運動中,托育雖不是核心議題,如墮胎權,卻一直是重要的主張,做為減輕母職負擔,讓女性有機會外出工作,發展自我的手段。同時,由母親、父親、社區、國家共同分擔育兒工作不但可以突破女性孤立育兒的困境,也可以破解刻板的性別角色和性別分工,並且發展兒童的群體生活能力。所以,在女性主義者提出的各項主張中,公共托育政策一向具有相當強大的共識。
但是公托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在其中政府又扮演何種角色?主導到什麼程度?發放補助?公辦民營?還是直接由政府來經營托兒所?是一天廿四小時的服務還是六小時?這些問題不僅牽涉到有關家庭、育兒的理念,也涉及國家的財稅政策和組織的經營管理。曾經讀到一則新聞,南部某地方婦女團體發現當地某一私立托兒所照顧品質不佳,於是要求地方政府設立公立托兒所,來改善托兒服務。在理論上,這不失為一個選項,但所有的公共政策若非放在當下的、實地的情境中來思考,則理想到落實之間可能是無止的漫漫長路。
每一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與思考角度,實施之後也應持續追踪考察其成效,而加以調整修正。然而實際上一旦理念落實為制度,就牽涉到諸多活生生的個人和團體的切身利益,任何變動都可能因損害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強烈抗拒,(獲益者即使眾多卻可能相對安靜,)於是不做變動成了既民主又方便的出路/或藉口。這些抗拒往往是透過體制本身來進行的,例如議會。這樣的例子隨手可得,例如公立托兒所的收費不准漲價、公立靈骨塔的收費不准漲價、議員的違章建築不准拆除…。很多議員在意的是選票,而非公共財務的收支平衡,甚至拿公共政策來做為買票的工具,因為選票涉及個人立即的利害,公共財務則涉及所有的人,甚至未來的人,這樣分攤下來,也就不成為個人立即的問題,而被置諸腦後了。也不是沒有認真問事的議員,但問了之後,受到選票威脅,而立即態度大轉彎的也大有人在。
我進入台北市政府工作後,發現四週充斥了各種問題和問題的研究計畫,但也僅止於研究計畫而已,甚至研究計畫往往被用來做為拖延的手段,所以同樣的研究計畫過幾年又再出現。當公務員面臨政策問題和個人生涯之間的抉擇時,也的確是人生的大考驗,所以儘管問題累積了一大堆,升官的喜事可也沒耽擱。
擔任台北市社會局長期間,我曾經一方面發展公辦民營托兒所、加強托兒所評鑑、在職訓練、輔導管理、私托設施補助等事項,另一方面將十九所公立托兒所整併為十二所。老實說,整併公托不是我的創見,很多研究報告都這麼建議,只是聰明的官員都不願碰這個棘手的問題,就放在一邊了。
朋友們都奇怪,我這個從不求官的人怎麼會當上社會局長?我猜想原因之一就是問題累積太多太久了,聰明人退卻,才輪到我上陣,埋頭清理到一個程度,自然有聰明人接手了。整併公托不過是我眾多改革方案中的一個小案。
可是,這個小案對我而言卻有著一點意識型態上的障礙,公托,這不是女性主義的目標和理想嗎?豈容動搖?然而實務也是檢驗理想的最佳試金石,畢竟理想不能只是口號和政見,理想必須落實在當下和在地的生活中。
從理想到現實的距離有多遠?
在世界性的婦女運動中,托育雖不是核心議題,如墮胎權,卻一直是重要的主張,做為減輕母職負擔,讓女性有機會外出工作,發展自我的手段。同時,由母親、父親、社區、國家共同分擔育兒工作不但可以突破女性孤立育兒的困境,也可以破解刻板的性別角色和性別分工,並且發展兒童的群體生活能力。所以,在女性主義者提出的各項主張中,公共托育政策一向具有相當強大的共識。
但是公托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在其中政府又扮演何種角色?主導到什麼程度?發放補助?公辦民營?還是直接由政府來經營托兒所?是一天廿四小時的服務還是六小時?這些問題不僅牽涉到有關家庭、育兒的理念,也涉及國家的財稅政策和組織的經營管理。曾經讀到一則新聞,南部某地方婦女團體發現當地某一私立托兒所照顧品質不佳,於是要求地方政府設立公立托兒所,來改善托兒服務。在理論上,這不失為一個選項,但所有的公共政策若非放在當下的、實地的情境中來思考,則理想到落實之間可能是無止的漫漫長路。
每一項政策的制定與實施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與思考角度,實施之後也應持續追踪考察其成效,而加以調整修正。然而實際上一旦理念落實為制度,就牽涉到諸多活生生的個人和團體的切身利益,任何變動都可能因損害到某些人的既得利益而遭到強烈抗拒,(獲益者即使眾多卻可能相對安靜,)於是不做變動成了既民主又方便的出路/或藉口。這些抗拒往往是透過體制本身來進行的,例如議會。這樣的例子隨手可得,例如公立托兒所的收費不准漲價、公立靈骨塔的收費不准漲價、議員的違章建築不准拆除…。很多議員在意的是選票,而非公共財務的收支平衡,甚至拿公共政策來做為買票的工具,因為選票涉及個人立即的利害,公共財務則涉及所有的人,甚至未來的人,這樣分攤下來,也就不成為個人立即的問題,而被置諸腦後了。也不是沒有認真問事的議員,但問了之後,受到選票威脅,而立即態度大轉彎的也大有人在。
我進入台北市政府工作後,發現四週充斥了各種問題和問題的研究計畫,但也僅止於研究計畫而已,甚至研究計畫往往被用來做為拖延的手段,所以同樣的研究計畫過幾年又再出現。當公務員面臨政策問題和個人生涯之間的抉擇時,也的確是人生的大考驗,所以儘管問題累積了一大堆,升官的喜事可也沒耽擱。
擔任台北市社會局長期間,我曾經一方面發展公辦民營托兒所、加強托兒所評鑑、在職訓練、輔導管理、私托設施補助等事項,另一方面將十九所公立托兒所整併為十二所。老實說,整併公托不是我的創見,很多研究報告都這麼建議,只是聰明的官員都不願碰這個棘手的問題,就放在一邊了。
朋友們都奇怪,我這個從不求官的人怎麼會當上社會局長?我猜想原因之一就是問題累積太多太久了,聰明人退卻,才輪到我上陣,埋頭清理到一個程度,自然有聰明人接手了。整併公托不過是我眾多改革方案中的一個小案。
可是,這個小案對我而言卻有著一點意識型態上的障礙,公托,這不是女性主義的目標和理想嗎?豈容動搖?然而實務也是檢驗理想的最佳試金石,畢竟理想不能只是口號和政見,理想必須落實在當下和在地的生活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