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08-11-13

婦女研究在台灣

  婦女研究是世界性第二波婦女運動的產物,台灣婦運在1970和80年代也以出版為主軸,70年代拓荒者出版社翻譯經典作品和出版呂秀蓮的著作。80年代婦女新知雜誌社則以創造本土女性主義論述為目標,集結了李元貞、鄭至慧、黃毓秀、王瑞香、顧燕翎等人,90年代之後更是人才輩出,不斷拓展女性主義視野。


  美國亞洲協會在1980年代大力支持台灣婦運,1985年駐台代表謝孝同贊助三年全部經費,由顧燕翎、姜蘭虹、周碧娥、崔伊蘭等人共同創辦了婦女研究室,辦公室設在台灣大學人口研究中心,成為借住在體制內的體制外團體。

  然而當時學術界普遍對女性主義持疑,甚至存有敵意,婦女研究室因經費所限設在台大,面臨了定位的問題:一.應追求學術地位及認可,從事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抑或應採納女性主義觀點從事研究和運動,改造父權社會?二.應否以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包容男性學者的參與和兼顧以男性為對象的研究?三.婦女研究應否保持超然的學術性,切斷與婦女運動的關係?這些問題也成為之後十年婦女研究界不斷爭辯的焦點,直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週年慶的研討會中,才終於達成共識,不再有人質疑女性主義觀點的正當性。

  為了保有女性主義論述空間,婦女新知基金會1990年創辦“女性學研究中心”,與運動互相呼應。1993年,為了吸引更多學者投入,研究中心從基金會獨立,改組“女性學學會”,成為學術界中的婦運團體,推動性別平等教育、揭發校園內性騷擾、發展性別研究等。1994年,婦女新知另組女書店和出版社,長期出版女性主義著作,為婦運紮根。

  繼台大婦女研究室之後,亞洲協會再贊助新竹清華大學設立性別與社會研究中心和高雄醫學院兩性與性別研究中心,蔣經國基金會也贊助中研院近史所的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1995年成大和中央大學各自成立性別與婦女研究中心和性/別研究室。世新大學則於1997成立性別與傳播研究中心。

  2000年高師大成立國內第一所性別教育研究所,之後成立性別或性學研究所的有高雄醫學大學、樹德科技大學、世新大學等。在邁向建制化的同時,卻也因為高等教育發展的瓶頸,而籠照著被整併的陰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