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1952年的黑白片,一位小公務員的故事,我1970年代在美國留學時看到,留下難忘的印象。回國後,每次向友人提起,都少有反應。
二十多年以後,我自己進了台北市政府,不但成為公務員,還負責公務員的訓練。
還是忘不掉黑澤明和他的故事。忍不住拿起筆在《公訓報導》上談起黑澤明半世紀前的《生之慾》,其實文章的主題是我和同仁們正努力推動的“全面品質管理”:激發每一個人的潛力,尊重每一分創意,團隊合作,提升工作品質。
電影的主角渡邊是一位平凡不過的公務員,在東京市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同仁眼中的老課長。每天伏首案頭,批公文、蓋章,卻一事無成,背地裡屬下偷偷叫他「木乃伊」。
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得了胃癌,只剩下半年生命,獨自傷心地哭了,不是害怕死亡,而是為了從來沒有好好活過。往事一幕幕重現,新婚,喪妻、拒絕再婚,去看獨子光男打棒球,向其他家長炫耀那是自己的兒子;帶光男去割盲腸,安慰他不要害怕;送光男去當兵,依依不捨。而如今兒子卻對他粗暴冷淡,和媳婦一心一意想用他的退休金去蓋新房子,窺伺著他的行動,深怕他多花錢。
心灰意冷之餘,渡邊決意痛快過餘生,花掉自己一生辛苦的積蓄。可是無論是去喝酒跳舞或者去糾纏已離職的年輕女同事,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終於他決定在生命結束之前至少要做一件讓自己滿意、有價值的事:他從成堆公文中拾起一個被各部門之間推來推去的人民陳情案:把一條廢棄的臭水溝改建成一座兒童樂園。
他把這件事當成餘生最重要的工作,卯足了勁,親自辦文,親自送件,不讓承辦人踢皮球,甚至冒著革職的危險,帶著市民向市政府請願。市長煩透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簽字批准。接下來他又穿梭工地,親自監工,對抗一切阻力,工程終於沒有延宕,如期完成。這天,他獨自來到公園,心滿意足地哼著日本民謠<生命如此短促>,在天色漸暗的雨中盪著鞦韆。
不論別人如何看待他的改變,他感到不虛此生,死而無憾。
黑澤明採用倒敍的手法,在他的喪禮中,同事們分別回憶起渡邊最後幾個月的改變,拼揍成了這個故事。
最後雨中鞦韆的場景深植我心,成為我對這部影片的永恆記憶,因此我在文章中寫道:死神的到來往往逼使我們回顧此生,卻可能為時已晚,因而多少生命便在混噩中虛度,尚未嘗到生之豐盈、甘美,便己面臨結束,甚至連悔恨的餘地也沒有。公務員生涯雖是鐵飯碗,卻也可能因為穩定而缺乏創新的動力,使得生活流於重複、停滯,黑澤明導演半世紀前的名作捕捉到了這份無奈,但也同時點燃了生命的慾望,付予公務員新的動能。
數年後,我重回公訓中心,有幸與交大昔日同事,後來做元智大學總務長的尤克強教授合作辦理訓練。尤教授竟然記得我的文章,他提醒我說:黑澤明的影片其實並沒有停留在這樣天真的樂觀中。《生之慾》接下來是這樣終結的:渡邊的同事在他喪禮上深受感動,含著熱淚高呼要效法渡邊。可是第二天他升官了,成爲新的市民課課長,沒有多久就和悔悟前的渡邊課長一樣,奉行著官僚主義,庸碌無為。
其他同事眼見新課長言行不一,也只能沉默服從,不敢置一詞,仿彿什麽事都沒有發生。日子又回到原來的軌跡。
尤教授說,大部分人縱然對權力的壓迫不滿,但是顧念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抗爭的勇氣,只有在陷入絕境時才會像渡邊那樣奮力一搏。而那些不計成敗、勇於挑戰體制的少數異類多以悲劇收場。黑澤明敍述了人性如何反省、昇華,卻最終屈服於官僚主義的無力感,整部影片深沉地表達了黑澤明對人性的徹悟和憐憫。
人生的確是充滿了起伏、無奈和不確定。有趣的是,面對晦暗的時候,每個人選擇了不同的記憶和解讀。雖然不知道,過了明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但選擇性地記住盪鞦韆時的心滿意足,才給了我屢次面對困難,樂觀以對的勇氣吧!
2008年,透過Google,在網路上居然搜尋到了許多《生之慾》的精彩討論,令我喜出望外。渡邊已死。黑澤明仍然感動著期望改變的人們,繼續尋找生命的價值與義意。
1952年的黑白片,一位小公務員的故事,我1970年代在美國留學時看到,留下難忘的印象。回國後,每次向友人提起,都少有反應。
二十多年以後,我自己進了台北市政府,不但成為公務員,還負責公務員的訓練。
還是忘不掉黑澤明和他的故事。忍不住拿起筆在《公訓報導》上談起黑澤明半世紀前的《生之慾》,其實文章的主題是我和同仁們正努力推動的“全面品質管理”:激發每一個人的潛力,尊重每一分創意,團隊合作,提升工作品質。
電影的主角渡邊是一位平凡不過的公務員,在東京市政府工作了三十多年,同仁眼中的老課長。每天伏首案頭,批公文、蓋章,卻一事無成,背地裡屬下偷偷叫他「木乃伊」。
一天,他突然發現自己得了胃癌,只剩下半年生命,獨自傷心地哭了,不是害怕死亡,而是為了從來沒有好好活過。往事一幕幕重現,新婚,喪妻、拒絕再婚,去看獨子光男打棒球,向其他家長炫耀那是自己的兒子;帶光男去割盲腸,安慰他不要害怕;送光男去當兵,依依不捨。而如今兒子卻對他粗暴冷淡,和媳婦一心一意想用他的退休金去蓋新房子,窺伺著他的行動,深怕他多花錢。
心灰意冷之餘,渡邊決意痛快過餘生,花掉自己一生辛苦的積蓄。可是無論是去喝酒跳舞或者去糾纏已離職的年輕女同事,都顯得那麼格格不入。終於他決定在生命結束之前至少要做一件讓自己滿意、有價值的事:他從成堆公文中拾起一個被各部門之間推來推去的人民陳情案:把一條廢棄的臭水溝改建成一座兒童樂園。
他把這件事當成餘生最重要的工作,卯足了勁,親自辦文,親自送件,不讓承辦人踢皮球,甚至冒著革職的危險,帶著市民向市政府請願。市長煩透了,才心不甘情不願地簽字批准。接下來他又穿梭工地,親自監工,對抗一切阻力,工程終於沒有延宕,如期完成。這天,他獨自來到公園,心滿意足地哼著日本民謠<生命如此短促>,在天色漸暗的雨中盪著鞦韆。
不論別人如何看待他的改變,他感到不虛此生,死而無憾。
黑澤明採用倒敍的手法,在他的喪禮中,同事們分別回憶起渡邊最後幾個月的改變,拼揍成了這個故事。
最後雨中鞦韆的場景深植我心,成為我對這部影片的永恆記憶,因此我在文章中寫道:死神的到來往往逼使我們回顧此生,卻可能為時已晚,因而多少生命便在混噩中虛度,尚未嘗到生之豐盈、甘美,便己面臨結束,甚至連悔恨的餘地也沒有。公務員生涯雖是鐵飯碗,卻也可能因為穩定而缺乏創新的動力,使得生活流於重複、停滯,黑澤明導演半世紀前的名作捕捉到了這份無奈,但也同時點燃了生命的慾望,付予公務員新的動能。
數年後,我重回公訓中心,有幸與交大昔日同事,後來做元智大學總務長的尤克強教授合作辦理訓練。尤教授竟然記得我的文章,他提醒我說:黑澤明的影片其實並沒有停留在這樣天真的樂觀中。《生之慾》接下來是這樣終結的:渡邊的同事在他喪禮上深受感動,含著熱淚高呼要效法渡邊。可是第二天他升官了,成爲新的市民課課長,沒有多久就和悔悟前的渡邊課長一樣,奉行著官僚主義,庸碌無為。
其他同事眼見新課長言行不一,也只能沉默服從,不敢置一詞,仿彿什麽事都沒有發生。日子又回到原來的軌跡。
尤教授說,大部分人縱然對權力的壓迫不滿,但是顧念自己的利益而缺乏抗爭的勇氣,只有在陷入絕境時才會像渡邊那樣奮力一搏。而那些不計成敗、勇於挑戰體制的少數異類多以悲劇收場。黑澤明敍述了人性如何反省、昇華,卻最終屈服於官僚主義的無力感,整部影片深沉地表達了黑澤明對人性的徹悟和憐憫。
人生的確是充滿了起伏、無奈和不確定。有趣的是,面對晦暗的時候,每個人選擇了不同的記憶和解讀。雖然不知道,過了明天,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但選擇性地記住盪鞦韆時的心滿意足,才給了我屢次面對困難,樂觀以對的勇氣吧!
2008年,透過Google,在網路上居然搜尋到了許多《生之慾》的精彩討論,令我喜出望外。渡邊已死。黑澤明仍然感動著期望改變的人們,繼續尋找生命的價值與義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