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開瓊 馬亞萍
魏:我很喜歡您說的“婦運、婦研與政府改造的迴圈檢驗”這個提法,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現在回到婦研的主題上,以我的經驗觀察,學術界普遍對婦女研究持不信任的態度。在臺灣大家對婦女研究持什麼樣的看法。
顧:也是缺乏信任和資源,被主流的領域排擠。我想這是全世界婦女研究的共同處境,因為它是新生學科。在臺灣,婦女研究最初也很艱難,受到很多排擠,後來變成顯學,大家都覺得不能忽視。婦女研究現在甚至影響到主流的學科領域,它的影響是在擴散的。
魏:這種狀況是自然的,以平常心去面對就可以了。
顧:但也不能太放輕鬆,還是要不斷檢討,要不斷看清它的定位,定位也不斷需要加以調整。一方面婦女研究被接受,另一方面它也面臨其他學科的競爭,比如要不要把婦女研究或者性別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始終在受到挑戰。
魏:現在有沒有一個一致的觀點?
顧:我自己的觀點,未必有定論啦!婦女研究在開始就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它會出現也是它試圖去解釋其他學術領域無法解釋的社會現象和個人經驗。因為從婦運出發,它有野心要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結合理論與實踐,發展成獨立的學門。它並沒有特殊或固定的研究方法和主題,但是它的關切焦點在性別,著重於實踐。
魏:提到定位,您說過台大婦女研究室曾經面臨著三個爭論,我覺得它是婦女研究的一個縮影。
鏈結:台大婦女研究室曾經面臨定位的問題:一.應追求學術地位及認可,從事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抑或應採納女性主義觀點從事研究和運動,改造父權社會?二.應否以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包容男性學者的參與和兼顧以男性為物件的研究?三.婦女研究應否保持超然的學術性,切斷與婦女運動的關係?這些問題也成為之後十年婦女研究界不斷爭辯的焦點,直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周年慶的研討會中,才終於達成共識,不再有人質疑女性主義觀點的正當性。
顧:婦女研究變成一個學科的需要是因為女性主義的視角的問題,我們問的問題不一樣,我們想問的是傳統學科所不問的問題。對我個人,或者對一些女性主義者來說,會不會有婦女研究這樣一個獨立的學科,與它是否有沒有女性主義視角是有很大關係的。在這之前也不是沒有所謂的傳統的婦女研究,也就是說把婦女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我們設一個特別的學門,是希望用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但這樣的主張,在1985年前後,臺灣的學術界引發爭議,被認為不符合科學和客觀的原則,所以受到反對。不過台灣的學術界生活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如果只是內部爭論的話,那絕對是沒有辦法以理服人,幸而有整個世界婦女運動發展的趨勢和先進國家的類似的經驗,提供了助力。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周年時,大家正式和解,很多人開始承認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在80年代之前,公開承認自己是女性主義者,是要背負很多的社會歧視的,會受到類型化和汙名化。
魏:那就是說婦女研究肯定是有價值取向。
顧:對我來說肯定是有的。
魏:那對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的看法呢?
顧:我不覺得這是一個互相排斥或互相取代的問題,我想婦女研究完全沒有必要排斥性別研究,因為性別研究是延續女性主義觀點的研究的,性別研究它會豐富和擴張了婦女研究。只是在臺灣太強調政治正確,衍生出性別研究排斥婦女研究的現象,那才是問題。比如,我曾經目睹做婦女研究的學者在會議場合被公開指責,被批判說沒有性別意識,被迫道歉。
魏:婦研與婦運的關係不應該切斷,第三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婦女研究就是有其價值取向的。我瞭解到,女性學現在在臺灣有三個機構招收碩士,拿的學位是“性別研究”。現在招生規模不大吧?會不會存在就業的問題?
顧:現在畢業生還很少,但已可預見就業問題。我建議性別研究所應注意就業市場的開拓,比如政府在招收公務員時,在列舉的專業項目中沒有“性別研究”,我建議說要去跟他們溝通一下,加上“性別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只要去做,應該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因為不涉及修改法律,只要行政命令就可以了。
魏:回到我關於學科的問題上。從傳統意義上,一門學科的建立,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獨特的研究主題,怎麼理解女性學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
顧:所有的跨學科領域都有這個問題,比如亞洲研究在美國也是頒發學位的,它是整合性學科、實務導向、更具前瞻精神、問題意識和單一性的學科也是不一樣的,它問的問題不一樣。整合性學門並沒有專屬的研究方法,或侷限於某一種研究方法。從事性別研究面臨的挑戰是需要熟悉更多理論和方法,以便靈活選擇運用,但也因此得以跳脫學科的限制,對研究主題做更深入的探討。
魏: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是消解了傳統意義上對學科的定義。強調女性學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都是跨學科的,這樣也可以保證它的合法性。
顧:這的確是一個挑戰。這樣的話,研究者可以游走於更大的空間,在題目、理論和方法上都不受某一個傳統學科的束縛。換個角度來看,每個傳統學科都有自己的學術地盤、方法和理論、勢力範圍,這樣有它的好處,它擁有這些可分配的資源,但同時也是一種畫地自限。新興的整合性學科追求更大的自由和彈性,企圖跨越不只一個傳統學科的知識,卻也在資源分享上居於劣勢。
魏:對女性學的要求是不是更大了,要做歷史女性學的話,要瞭解傳統歷史學的方法和主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對話,要不寫的東西就是自說自話,導致雙方更大的誤解。
顧:所以它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領域,它要有自己特別的關心重點和對話模式。各個學術領域的壁壘太分明,常常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或者沒有辦法轉化成一般的語言,如果只是學術的產物,而無法轉和應用,那還是很有局限性。
而婦女研究之興起,是研究者想要進行跨領域的整合,將學術語言轉換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知識,發展成行動,達到改變父權體制和文化的目的。它常常會探索一些比較屬於實踐的問題。所以行動研究很適合婦女研究。
魏:在大陸,之前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影響我們的研究,9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理論對我們有些影響,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界開始反思,關於本土化的問題,有一些疑問的聲音出來了。在臺灣有沒有關於女性主義本土化的爭論。因為女性主義理論產生于英法美的文化環境中,雖然有一定的解釋力度,但它必竟與我們的經驗有一定的距離。
顧:以我的理解,臺灣這個問題不嚴重,我們一直受西方影響比較大,我們其他的學科都是採用西方的理論,接受的都是西方的訓練,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省思,就是關於理論的本土化。
不過,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從西方來的,但是它的策略和分析模式還是可以用在我們的經驗中。以臺灣來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也是深受西方的影響,所以不會覺得有很大的衝突,因而缺乏較深刻的反省。臺灣太小,一直在西方的邊錘,有很多東西都受西方影響。
魏:女性主義理論流派之間差別是很大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社會性別理論是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核心部分,好象看不到各種流派的差別了。
顧:社會性別這個概念的形成就是女性主義的產物,性別不是天生的,社會性別是形成的,源自於西蒙波娃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和基(激)進女性主義對“個人的即政治的”各種分析。除非你是本質論,女性主義各種理論本身也都是在分析為什麼會有社會性別的差異。
魏:但在強調社會性別的分析力度時,過去所討論的幾大理論好象不太受關注了,更多的關注社會性別,用社會性別去解構、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
顧:我覺得學術界也有所謂流行和時尚的問題,包括問題的選擇和理論的使用。也許現在大家不太去使用了,或者大家現在因為不熟悉,或缺乏訓練了,而較少使用某些理論所以不太去用了,但我還是覺得女性主義的各種理論還是有分析能力的,只是看使用者是否會善用這些工具。比如在臺灣婦運界曾經爭論一項政策:東京地鐵在運量高峰期有女性車廂,臺灣要不要也有女性車廂?這個討論牽涉到女人專屬空間的問題,若能夠從激進女性主義的分離主義的角度來討論的話,論述可以更為完整。最近有關性產業的爭論,各方的論述也清晰反映出各種女性主義的立場,很有意思。
(顧燕翎節錄)
魏:我很喜歡您說的“婦運、婦研與政府改造的迴圈檢驗”這個提法,從女性主義的角度看,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現在回到婦研的主題上,以我的經驗觀察,學術界普遍對婦女研究持不信任的態度。在臺灣大家對婦女研究持什麼樣的看法。
顧:也是缺乏信任和資源,被主流的領域排擠。我想這是全世界婦女研究的共同處境,因為它是新生學科。在臺灣,婦女研究最初也很艱難,受到很多排擠,後來變成顯學,大家都覺得不能忽視。婦女研究現在甚至影響到主流的學科領域,它的影響是在擴散的。
魏:這種狀況是自然的,以平常心去面對就可以了。
顧:但也不能太放輕鬆,還是要不斷檢討,要不斷看清它的定位,定位也不斷需要加以調整。一方面婦女研究被接受,另一方面它也面臨其他學科的競爭,比如要不要把婦女研究或者性別研究作為一個獨立的研究領域,始終在受到挑戰。
魏:現在有沒有一個一致的觀點?
顧:我自己的觀點,未必有定論啦!婦女研究在開始就是一個跨領域的學科,它會出現也是它試圖去解釋其他學術領域無法解釋的社會現象和個人經驗。因為從婦運出發,它有野心要整合不同領域的知識和經驗,結合理論與實踐,發展成獨立的學門。它並沒有特殊或固定的研究方法和主題,但是它的關切焦點在性別,著重於實踐。
魏:提到定位,您說過台大婦女研究室曾經面臨著三個爭論,我覺得它是婦女研究的一個縮影。
鏈結:台大婦女研究室曾經面臨定位的問題:一.應追求學術地位及認可,從事客觀、中立的“學術”研究,抑或應採納女性主義觀點從事研究和運動,改造父權社會?二.應否以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包容男性學者的參與和兼顧以男性為物件的研究?三.婦女研究應否保持超然的學術性,切斷與婦女運動的關係?這些問題也成為之後十年婦女研究界不斷爭辯的焦點,直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周年慶的研討會中,才終於達成共識,不再有人質疑女性主義觀點的正當性。
顧:婦女研究變成一個學科的需要是因為女性主義的視角的問題,我們問的問題不一樣,我們想問的是傳統學科所不問的問題。對我個人,或者對一些女性主義者來說,會不會有婦女研究這樣一個獨立的學科,與它是否有沒有女性主義視角是有很大關係的。在這之前也不是沒有所謂的傳統的婦女研究,也就是說把婦女作為一個研究課題。我們設一個特別的學門,是希望用不同的視角來看這個問題。但這樣的主張,在1985年前後,臺灣的學術界引發爭議,被認為不符合科學和客觀的原則,所以受到反對。不過台灣的學術界生活在世界潮流的影響下。如果只是內部爭論的話,那絕對是沒有辦法以理服人,幸而有整個世界婦女運動發展的趨勢和先進國家的類似的經驗,提供了助力。到1995年,婦女研究室十周年時,大家正式和解,很多人開始承認自己是女性主義者。在80年代之前,公開承認自己是女性主義者,是要背負很多的社會歧視的,會受到類型化和汙名化。
魏:那就是說婦女研究肯定是有價值取向。
顧:對我來說肯定是有的。
魏:那對性別研究取代婦女研究的看法呢?
顧:我不覺得這是一個互相排斥或互相取代的問題,我想婦女研究完全沒有必要排斥性別研究,因為性別研究是延續女性主義觀點的研究的,性別研究它會豐富和擴張了婦女研究。只是在臺灣太強調政治正確,衍生出性別研究排斥婦女研究的現象,那才是問題。比如,我曾經目睹做婦女研究的學者在會議場合被公開指責,被批判說沒有性別意識,被迫道歉。
魏:婦研與婦運的關係不應該切斷,第三個問題與第一個問題是一脈相承的,婦女研究就是有其價值取向的。我瞭解到,女性學現在在臺灣有三個機構招收碩士,拿的學位是“性別研究”。現在招生規模不大吧?會不會存在就業的問題?
顧:現在畢業生還很少,但已可預見就業問題。我建議性別研究所應注意就業市場的開拓,比如政府在招收公務員時,在列舉的專業項目中沒有“性別研究”,我建議說要去跟他們溝通一下,加上“性別研究”這個新的學術領域,只要去做,應該是比較容易解決的,因為不涉及修改法律,只要行政命令就可以了。
魏:回到我關於學科的問題上。從傳統意義上,一門學科的建立,要有自己的研究方法和獨特的研究主題,怎麼理解女性學獨特的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
顧:所有的跨學科領域都有這個問題,比如亞洲研究在美國也是頒發學位的,它是整合性學科、實務導向、更具前瞻精神、問題意識和單一性的學科也是不一樣的,它問的問題不一樣。整合性學門並沒有專屬的研究方法,或侷限於某一種研究方法。從事性別研究面臨的挑戰是需要熟悉更多理論和方法,以便靈活選擇運用,但也因此得以跳脫學科的限制,對研究主題做更深入的探討。
魏:您對這個問題的理解是不是消解了傳統意義上對學科的定義。強調女性學的跨學科,研究方法和研究主題都是跨學科的,這樣也可以保證它的合法性。
顧:這的確是一個挑戰。這樣的話,研究者可以游走於更大的空間,在題目、理論和方法上都不受某一個傳統學科的束縛。換個角度來看,每個傳統學科都有自己的學術地盤、方法和理論、勢力範圍,這樣有它的好處,它擁有這些可分配的資源,但同時也是一種畫地自限。新興的整合性學科追求更大的自由和彈性,企圖跨越不只一個傳統學科的知識,卻也在資源分享上居於劣勢。
魏:對女性學的要求是不是更大了,要做歷史女性學的話,要瞭解傳統歷史學的方法和主題,在此基礎上才能對話,要不寫的東西就是自說自話,導致雙方更大的誤解。
顧:所以它要形成自己的學術領域,它要有自己特別的關心重點和對話模式。各個學術領域的壁壘太分明,常常失去了它的實用價值,或者沒有辦法轉化成一般的語言,如果只是學術的產物,而無法轉和應用,那還是很有局限性。
而婦女研究之興起,是研究者想要進行跨領域的整合,將學術語言轉換成一般人可以理解的知識,發展成行動,達到改變父權體制和文化的目的。它常常會探索一些比較屬於實踐的問題。所以行動研究很適合婦女研究。
魏:在大陸,之前是馬克思主義婦女解放理論影響我們的研究,90年代以後女性主義理論對我們有些影響,但過了一段時間以後,學界開始反思,關於本土化的問題,有一些疑問的聲音出來了。在臺灣有沒有關於女性主義本土化的爭論。因為女性主義理論產生于英法美的文化環境中,雖然有一定的解釋力度,但它必竟與我們的經驗有一定的距離。
顧:以我的理解,臺灣這個問題不嚴重,我們一直受西方影響比較大,我們其他的學科都是採用西方的理論,接受的都是西方的訓練,我們缺乏這方面的省思,就是關於理論的本土化。
不過,雖然很多東西都是從西方來的,但是它的策略和分析模式還是可以用在我們的經驗中。以臺灣來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也是深受西方的影響,所以不會覺得有很大的衝突,因而缺乏較深刻的反省。臺灣太小,一直在西方的邊錘,有很多東西都受西方影響。
魏:女性主義理論流派之間差別是很大的,但是我們現在講社會性別理論是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核心部分,好象看不到各種流派的差別了。
顧:社會性別這個概念的形成就是女性主義的產物,性別不是天生的,社會性別是形成的,源自於西蒙波娃的存在主義女性主義,和基(激)進女性主義對“個人的即政治的”各種分析。除非你是本質論,女性主義各種理論本身也都是在分析為什麼會有社會性別的差異。
魏:但在強調社會性別的分析力度時,過去所討論的幾大理論好象不太受關注了,更多的關注社會性別,用社會性別去解構、去分析各種社會現象。
顧:我覺得學術界也有所謂流行和時尚的問題,包括問題的選擇和理論的使用。也許現在大家不太去使用了,或者大家現在因為不熟悉,或缺乏訓練了,而較少使用某些理論所以不太去用了,但我還是覺得女性主義的各種理論還是有分析能力的,只是看使用者是否會善用這些工具。比如在臺灣婦運界曾經爭論一項政策:東京地鐵在運量高峰期有女性車廂,臺灣要不要也有女性車廂?這個討論牽涉到女人專屬空間的問題,若能夠從激進女性主義的分離主義的角度來討論的話,論述可以更為完整。最近有關性產業的爭論,各方的論述也清晰反映出各種女性主義的立場,很有意思。
(顧燕翎節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