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0-04-09

問題豈在少子?

顧燕翎 刪節版刊於2010/4/8聯合報民意論壇

  「少子化」似乎成了台灣社會最新的夢魘,各級政府的鼓勵生育政策:免費產檢、減少生產的醫療支出、陪產假、育嬰假、安胎假以及發放生育津貼、育嬰津貼、保母津貼仍未見成效,近日再加碼,一方面考慮加發幼兒津貼,另方面提高單身及無子女者健保費,強迫「做功德」。

台灣人口密度世界第一
  其實百餘年來台灣人口成長的腳步始終沒停下來,至今台灣的人口密度已高達每平方公里640人,僅次於孟加拉,居全球第二,遠高於南韓(487)、印度(333)和日本(337),大量人口堆擠在狹小的平原和盆地上,人口密度實質上已超過平原地的孟加拉。台灣長期缺水和近來接二連三的旱澇早已為大地不堪承載過多人口發出了警訊,還忍心增加這塊土地的負擔嗎?

  少子化的論述不是來自人口數目太少,而是結構不對,戰後大量出生的嬰兒潮年已過百,新生兒遞補不及,加上平均壽命延長,使得人口結構從金字塔型變成了葫蘆型,年輕人口相對減少,滋生了養兒不足防老的憂慮,卻又因為排外心態,不考慮接受移民,於是政府無視於台灣的自然條件和財政赤字,用盡方法獎勵生育,包括百萬元求口號,同時懲罰無後者。

人口不等於勞動力
  然而人口並不直接等同於勞動力,養兒可能成為老年的資產,卻也可能成為啃老族,變成負擔。我國十五歲以上人口近一千九百萬,就業人數僅一千零三十七萬,非就業人口中除了六十三萬多失業人口之外,還有想工作隨時可工作卻未積極找工作的十七萬多人,以及百萬以上藏身於研究所、大學、補習班的潛在失業人口和提早退休人士。我國的勞動參與率多年來持續下降,特別是20-24歲的青年,因求學而延後就業,以及55-59歲資深者提前退休,勞參率都不到50%,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而令人心驚的是,年輕世代(20-24歲)的勞參率更低於年長世代(55-59)。若工作是個人生計的主要資源,沒有工作就成為依賴人口,以當下國人的平均壽命已近80,則大多數人一生中有一半以上的歲月都是依賴人口。政府鼓勵生育是為了儲備未來的勞動力和納稅人,但若任憑現在活生生的勞動人口投閒置散或者拚命加班,為找不到工作或無法保有工作而失去安全感;眼看著地層下陷、氷山溶化、土石流不斷,而無能為力,誰敢生育新生命?什麼樣的人會為了津貼而生?誰又能許這些新生命以希望?

定政策不能只靠統計圖
  人口不只是數字、統計曲線,而是有感覺、會選擇的一個又一個生命。要解決當下的人口問題,政府應通盤衡量環境、社會、教育、經濟政策,重新思考和規劃就業、生活、學習、發展模式,甚至家庭、照顧型態,讓已經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感覺到安全、尊嚴和希望。若缺乏政策整合和創新的行動力,只著眼於統計數字,非但不能解決眼前的問題,還會製造未來的禍患。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單身者能為少繳保費而結婚嗎?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28485.shtml

匿名 提到...

什麼道理政府要人「做功德」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5271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