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0-12-29

王老先生有課題

王品

這兩天看到王老先生無力照顧老妻而殺妻的悲劇新聞,難過不已。我想很多正在照顧家人的家庭,看了新聞可能都會掉淚。王老先生給了我們一個什麼樣的課題呢?

我們的直覺可能是照顧者是有性別差異的,就跟其他方面一樣,受性別文化影響,男性總是主動求助的少,所以發生這樣的悲劇。但是王老先生真的沒有求助嗎?
自由時報12/27的報導提到,台北市社會局文山老人福利中心從2005年就將王家列為『獨居關懷』對象,每週一次電話問安。但是王家認為電話問安『被打擾』,所以社會局的問候頻率改為每月打一次電話,社工員也會不定期去家訪。

我們可以思考看看,為什麼電話問安感覺是打擾,而社工員拜訪也沒有成為求助的對象?反而,王老先生是在網路上向不知名的大眾發出一次一次的感慨與恐慌?

王老先生不是沒有求助、不是沒有安排。自由時報報導4、5年前王家兩老就雇了一位游小姐來幫忙打掃住處,今年中秋前夕老太太跌倒大腿骨折後,大兒子從美國趕回來,請台灣女看護提供24小時照料。後來因為老太太作息不穩,照顧辛苦,台灣看護請辭,之後又請一名中國女看護,但後來因為薪資談不攏,於12月初辭職。自此就剩下王老先生獨自照顧老太太。這中間,王老先生還嘗試申請僱用外籍看護。因為目前在台灣,如果想要在自己家裡得到24小時照顧,僱用外籍看護是最便宜的一種方式。不過聘僱外勞需要到特定醫院做評估,並由醫院開具『符合晝夜24小時需人照顧』證明。從王老先生部落格的抱怨看來,老太太的狀況是被評估為不符合申請資格的。所以,王老先生哪裡沒有求助過?只是求助的結果都不合用或用不起。

那麼王老先生有沒有考慮過使用政府補助的居家服務或喘息服務呢?既然社會局定期關懷王老先生,我們假設社會局應該是有提供王老先生關於長期照顧方面的資訊,而王老先生完全沒有使用任何政府服務的真正原因,我們不知道。不過,從王老先生之前花錢購買的服務規格都是『24小時照顧』來看,很有可能是因為政府的服務無法符合王家的需要。

事實上,政府目前提供的居家服務,到了最頂級的規格,也就是給最重度失能者的補助時數,每個月是90小時,大約等於一周七天,每天來服務3小時。民眾的自付額是實際成本的3成,一個月4860元。政府補助了7成,11340元。所以實際成本總共是16200元。如果每個月需要超過90小時的照顧服務,超過90小時的部份必須完全自費,也就是說如果希望每天得到兩倍的居家服務時數(每天6小時),算起來每個月總共的花費已經超過2萬。那如果需要24小時居家服務,費用會是多高呢?

像王老太太這樣上下床、洗澡都需要人協助的情形,就算不是需要24小時的照顧,也是需要高頻率的照顧,也就是需要一天多次服務,而不是一天一次每次連續6小時的服務。但是政府的居家服務有沒有辦法把6個小時的服務拆成6次來提供呢?有沒有可能提供夜間的服務呢?如果服務方式不能貼近使用者的需要,這種服務怎麼能吸引大家使用?如果總費用高過一般人能夠負擔的能力(例如每月22K),這種服務大家怎麼負擔得起?

居家服務有沒有可能做到一天來六次?怎麼做到?這是一個規模經濟的問題。當我們一條街上有足夠的鄰里家庭共同來使用居家服務,照顧服務員不需要舟車勞頓就能步行穿梭在幾個需要服務的家庭間,那麼『每小時出現一次』這種服務規格就是有可能做到的。但是如果沒有那麼多家庭來使用居家服務,造成居家服務員前半小時在文山區服務,後半小時要飆到信義區去服務,請問誰願意來做這樣的工作?何況台北市的照顧服務員多半來自新北市、桃園縣、基隆市,出發上班已經是一段路,工作中間又要奔波,難怪照顧服務員的招募困難、留任也難。沒有人願意來做照顧工作的結果,就導致更多的家庭在需要的時候申請不到服務,導致家人獨自承擔照顧的壓力,瀕臨崩潰,形成一個惡形循環。

居家服務一天多次,還有夜間服務,這樣的規格是天方夜譚嗎?並不,這在瑞典已經做了50年。瑞典成功的關鍵是規模經濟,是全國只能有『一套』長期照顧系統。就像我們的全民健保一樣,全民使用、量能收費。因為達到規模經濟,所以瑞典的服務可以多樣化,從每個月8小時以下,到每個月120小時以上,從一個月去1次,到每天去8次,也可以晚上去,而且高度照顧需求者還有付費上限,保護你免於破產,類似我們的『重大傷病卡』概念。因為這般多樣,所以這般好用。因為好用,大家甘願付費,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如果台灣的『居家服務』與『喘息服務』不思考貼近人民的需求,正在規劃的長期照顧政策還是一國兩制,繼續讓人民擺盪在『每天24小時照顧 (外籍看護),完全自費,但未必申請得到』與『每天3小時照顧 (居家服務),自費3成,但服務規格不夠多樣』這兩極之間,盪來晃去兩頭無著落,那麼,被照顧壓力壓垮、斷線墜落的悲劇,還不知道要發生多少。
王老先生有課題,這個課題除了提醒我們要多關心身邊的『照顧者』之外,更大的課題是,台灣的個別家庭已經無法獨立扛起照顧的負擔,需要國家分擔責任,疼惜人民、支援家庭。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