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15-01-14

災後: 導讀電影山豬溫泉(導演郭珍弟) Movie review

顧燕翎

  2011年婦女國是會議討論權力、經濟、就業、家庭、人口、教育、文化、司法、醫療、環境、科技等議題,總共分為七大主題。其中六大項全屬人類社會的內部管理,唯獨最後一項談到環境,稍為觸及了人類社會的外部關係:人與自然。從生態女性主義萬物共生的角度來看,這樣的比重無意中展現了我們所熟悉的人類中心思想,以人為本位,卻忽略了人對地球、對其他生物的依存和責任。環顧週遭,我們其實生活在一個資源有限的星球,與其他生物的存活環環相扣,台灣島更是不到三萬三千平方公里,三分之二是山地、天然資源不豐、長期缺水。若談經濟不考量環境,談人口結構不考慮總量與品質,談醫療不探討與萬物共生的健康生活,享用資源不思保育,自然的反撲將離我們越來越近。


 人需要消耗水、糧食、空氣、土地及能源,這些需求莫不形成生態系統的負擔。人類社會透過資源擷取與廢棄物排放影響自然環境,當自然環境被改變時,它回過頭來影響人類社會。二次大戰後,科技躍進,現代化的文明成為舉世追求的目標,人們不再滿足於基本生活所需。現代化、高科技的生活與能源需求成正比,當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生活水準提高,二者同時進行時,一方面快速消耗能源,同時也排放廢氣和餘熱,產生溫室效應,造成氣候異常、物種消失、突變。而台灣地狹人稠,居世界之冠,內政部在2006年的研究中即已指出:臺灣土地過度開發,嚴重破壞自然環境,造成大自然反撲現象,以環境面來看國家永續發展,臺灣地區最適當的人口數應是多少,才能建立優質生活環境品質,殊值探討。

  只是在資本主義世界,經濟成長和物質生活是不易抗拒的誘惑。當人與土地都變成了工商資源,人口政策唯有走上鼓勵生育一途,土地濫墾也在所難免。人人忙於提升當下的生活水準,失去了思考長遠方向的能力。有許多次,在山路上,我看到推土機不停地清理坍方,解決眼前的交通問題,但也只是將路面的沙石推下山谷,「這些泥沙石塊會不會成為下方路段新的土石流呢?」卻沒有人想回答我的問題。放眼望去,陡峭的山坡種滿了經濟作物,取代了原生樹種,也失去了水土保持的能力。看見自然、看見山地土質的脆弱、有意識地保存自然環境與資源、降低人對環境的負面影響是當下台灣住民必須時時被提醒的。

  最近一、二十年,台灣女導演輩出,拍了不少發人深省的影片,山豬溫泉卻是少有的以高雄寶來地區的天災為背景的劇情片,刻劃了人如何在經歷劇大災難後,重新尋找生命的力量,努力活下去。在巨變之後,人們面臨新的選擇,有人決定搬遷,也有人選擇賣地。在片中我們看到男人們受不了建商的鼓吹或親友的慫恿,很快同意賣掉土地,換取現金,反而是女人們堅持整理災後的家園、守住山林。女主角阿雀從喪夫的傷痛中站了起來,重新找到了溫泉的源頭,還用拖把趕走了糾纒她賣地的商人。另兩位留下來的老板娘在現實生活中也正是寶來當地八八風災的受災戶,她們不僅自救,也成立了重建協會,分任正副會長,在災難中展現了女性堅韌護土的生命力。

  這種女性特有的力量來自於生活體驗。1970年代,印度的護樹運動(Chipko Movement)便是從喜馬拉雅山區的婦女開始,她們每日負責維生作物生產和用水取得,比男人更貼近生態,也更身受生態破壞之苦,所以主張土地、森林、山坡是居民共有資產,也是生存、自由與尊嚴的基礎,即使男人反對,她們仍堅持不被政府或商人用金錢收買,出讓土地,改變生活方式。她們或緊抱大樹,或站在推土機前,用身體來阻擋山水森林受到破壞,後來發展為成全國性的保護森林運動。肯亞的綠帶運動(Green Belt Movement)也是由在地婦女自動發起的生態保護運動。郭珍弟導演曾提到,八八風災後寶來居民有了與自然共存的想法,不再用水泥來修築森林步道,即使需要較常維護,也寧願改用自然材質,同時他們主動調查原生植物,做植物染、捏陶、梅花酒,嘗試發展生態、人文觀光。這些成品也都以美麗的姿態出現在電影裡,期望它們能發揮感動人心的力量,珍惜自然之美。

  寶來位於南橫公路入口,原本走商業旅遊路線,遊客們來此泡湯、唱卡拉OK,歡樂一晩,再轉往南橫。現在南橫不通,是否能夠成功轉型為深度旅遊,不只業者需要轉變,發揮山豬打不死的奮鬥精神,遊客也需要定下心來,慢慢品嚐沉浸在大自然中的生活風味;享受天然的色彩、聲音,清新的空氣,輕柔的微風,友善的人和動物,與萬物共生共息,學會珍惜尊重。而不再只是匆匆路過,留下垃圾。

  山中盛產的梅花在片中是一個重要的意象,年輕一代的阿芬從前與爸爸一起上山採梅,爸爸阿榮在風災中走了,阿芬從城市回到家鄉,和繼母阿雀一起採梅、泡酒,由阿榮的老友阿男拿到市場去賣,晶瑩芬芳的梅花酒串連起了這這三個沒有血緣、姻緣關係的人。阿榮曾經懷疑自己重病,不久於人世,私下請托單身的阿男照顧阿雀,也安排好了後事,卻不料自己並沒患不治之症,反而死於天災,阿男也忠誠負起了守護阿雀的責任。阿芬曾經不滿爸爸、負氣離家,選擇了城市生活,倦遊後回到家鄉,自動改口叫阿雀媽媽。歷經患難後,這個新的重組家庭加上阿芬巧遇的男友為故事增添了代表希望和夢想的燦爛色彩,也讓人與人之間的親愛扶持有了更多可能的組合。故事由黑白開始,在彩色中結束,寓意深遠。

  除了人物的悲喜淬鍊,這部影片沒有掛名的主角當屬那從未現身卻被傳誦的山豬王了,山豬王奮戰不息的精神鼓舞也撫慰了心靈和生活俱受重創的居民。而那驚心動魄的土石流、斷裂的道路、倒下的樹木、整塊崩塌消失的「地產」,不僅僅是故事的背景,也活生生控訴著人類的濫墾、濫種、濫建。在感懷人情世事的悲歡離合之外,這部影片更開拓了我們的視野,帶我們進入與人類共生的其他生命,值得省思。

教學活動

(一)    參考交通部觀光局的網站,規劃一趟生態之旅,認識台灣的生態。
(二)    向全班介紹一種自己熟悉的台灣原生水果、花草或樹木。
(三)    討論都市居民可以如何減少自己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可以先分組討論,再全班分享。
(四)    討論在家庭人口減少、平均餘命延長、工作地點分散的當代社會,家庭型態會有那些變化?家庭型態的改變對傳統女性角色產生何種衝擊?
(五)    以阿雀的日常活動為藍本,分析家庭企業或家庭農業中老板娘的角色與貢獻。
(六)    濫墾、濫種、濫建和人口總量的關係為何?人口政策不只包含人口結構,尚包含人口總量和人口品質。討論除了鼓勵女性生育,增加年輕人口數量,以改變人口結構以外,有那些方法可以提升人口品質、提高生產力、減少失能依賴、減輕高齡恐懼?

延伸閱讀
陳永陵 2012 遠離生命恐慌。花蓮:六和緣。
齊柏林 2013 看見台灣(紀錄片)
顧燕翎 2009 「生態女性主義」,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顧燕翎主編, 269-295。台北:女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