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此文部分觀點曾於2023/3/9在聯合報民意論壇發表,因為字數受限,表達不夠清楚,引起部分友人不安。覺得有必要做較完整的說明,以做為公開討論性別議題的基礎。
三月初參加台北市政府一個性別平等會議,會中提及公務員必修多元性別課程,且設定時數。因公務員已經每年必修性平課程,我就問了性別和多元性別的定義。在場性別平等辦公室代表的回答複雜難懂,我於是將其說明簡化為:性別 = 男女 + 多元性別,她當場同意。慎重起見,次日我電話詢問性平辦,得到的回應是認同,但並不肯定(未能定案)。我又問了一些婦運和學界朋友,反應也多是同意,但又有些遲疑。
關鍵在多元性別,這個名詞是台灣「性別專家」的發明,據稱是英文LGBTQI+的中譯,只是從使用之初即未經公開討論,缺乏確切定義,不過其最重要的功能是取消了男、女。性別專家的權威令官員不敢質疑,多元性別遂成為政府的官方辭彙,日久其意義變得愈益廣泛、模糊,甚至取代了性別,使得性別的意義也隨之模糊化。性別幾乎成了玄學,大部分人都搞不清楚,只好自認非專家或當事人,三緘其口,便也放棄和失去了話語權。其實日常生活無處不性別,每個人都是性別的當事人,怎能置身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