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美國婦女研究學者Peggy
Mclntosh 1980年代曾以階段理論分析婦運的演化,分為無知期、認同期、抗議期、女性中心期、兩性合作期五個階段:
無知期:婦運發生之前,無人公開質疑女性的從屬地位,一切以男性價值為圭臬,歷史書寫也忽略女性的存在、活動和貢獻。
認同期:女性開始接受教育、進入職場,社會鼓勵女性上進,認同男性的成功標準,但不可違背女人的「本份」,女性也自我期許「齊家治國,一肩雙挑」。
這個階段的社會視婦女為可以開發的人力資源,卻沒有女性意識、不談婦女人權。即便如此,女性因為受教育而獲得了學習、思考的能力,開拓了活動的空間,這些都是婦運的必要條件。
抗議期:越來越多女性體會到自己力爭上游所遭遇的阻礙並非個人問題,而是制度造成的,女性意識開始覺醒。看見女性在父權社會的共同處境讓很多人產生憤怒和反抗的情緒,也發展出性別認同,爭取性別正義、改變現狀的願望帶動了婦運的集結。
女性中心期:婦女積極參與社會活動,累積了自信、能力,建立了人際網絡,有助於婦運發展;抗議期的經驗也累積了女性對自身處境的洞察以及對父權文化的批判。部分女性主義者開始探求和重建被歷史湮沒的女性文化,她們相信女性是文明與生命的基石,社會與家庭的維護者,因而強調女性經驗和女性文化的重要,平衡男性文化的缺失。也有人鑒於傳統知識論的性別盲,而致力開發婦女研究,發展女性主義觀點。女性自覺觸發了男性自覺,因而有男性研究的產生,但也觸發了男性反彈。
兩性合作期:檢討性別角色兩極化的缺失後,男女以平等個體來建立合作包容的社會,個人的人格發展和社會的價值觀都注重平衡與包容,而非兩極對立。被父權文化視為女性弱點的人格特質:體貼、和平與寬容得到肯定,競爭、求勝不再受到禮贊,婦運的理想於是完成。
階段理論描繪了婦運發展的方向,對於性別政治的諸多現象也能給予合理解釋,非常適用於婦運初期,只是立基於本質論的性別認同,因為未能充分顧及性別的內部差異,不足以解釋婦運內部出現的矛盾,特別是到了女性主體性日趨明確的抗議期和女性中心期,婦運開始壯大,也走向分化,參與者往往因認知不同而在策略選擇上出現歧見。因此婦運面對的不只是如何建構男女平等、合作的文化,也需要學習看見並尊重個別的差異:年齡、族群、出生地、語言、性別認同、性傾向…,才能建立合作的社會。
抗議期的憤怒情緒催生很大的行動力,帶來了制度性的變革:如夫妻財產制、性騷擾防治法、性別平等教育法等法律的修改增訂,以及性別平等機制的設立(政府各級性平會),因為涉及公權力,需要政治手段,所以此階段的婦運努力將性別議題轉變成公共政治論述。
後面兩個階段則需要深入文化層面和個人內心趨動反省、改變、建設,這也是當前台北女青努力的重點。數十年來台北女青耕耘社區、發展幼兒教育、培育青少年人才、關懷弱勢家庭、服務資深長輩,其核心價值便是發揮基督徒的愛心與奉獻,實踐性別平等的終極目標:平等、尊重、包容、自我反省。
世界女青與全球婦運同步成長,已有161年歷史。台北女青成立於台灣婦運萌芽之前,雖 沒有發展女性自覺的論述,卻始終扶助弱勢、培力女性,隨著時代變遷,從發放牛奶、設立洗澡站,提升幼童健康,成立少女部,為失學少女安排學習活動,在各社
區辦理生活學苑,到提倡性別平等、開展婚姻暴力保護服務,永遠放射正面能量。如今台灣婦運在制度面頗見成效,性別平等的文化建設正待耕耘,需要深入社區、
學校和幼兒教育,台北女青累積了數十年的服務經驗,面對此歷史新頁唯有全力以赴,責無旁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