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燕翎
(黑字為原文,藍色粗體為我的回覆)
你朋友的論述其實很早就存在,波娃寫第二性時(1946-49)以為實現社會主義就可解決婦女問題,但到1970年代改變看法,積極推動婦運。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男代表們覺得只要成立人權委員會即可,理由也一樣,但女代表(一共四位,包括中華民國一位)堅持要有婦女地位委員會,後來發揮了作用。但整體來說是偏向個人的自由主義,與激進女性主義的理想仍有差距。
人類傳統男性獨佔教育機會,主導社會的年代已經過去,男女教育機會均等是婦女地位提升的最大因素與保證。
不只教育機會,還有男人占用女人的生產力(production)和生殖力(reproduction),以及使用暴力,讓女人屈服。這些問題更難根除。
【教育機會法律平等】
清末民初女子教育機會的確立和實施,為民國後期女子教育機會的立法走向奠定了基礎,男女享有平等的教育機會這一基本原則得到了南京國民政府與中國共產黨革命根據地的繼承。
民國初年,女子教育機會通過教育部頒布的《普通教育暫行辦法》《中學校令》《師範教育令》等規章進一步確立,女性獲得了接受更高層次教育的機會,教育條件也逐漸向男性靠攏。
五四運動後,《學校系統改革案》使女子教育機會獲得平等確立,不久後中華民國憲法也對男女教育機會平等做出保證。
以上成果不是天上掉下來的,都是第一波世界性婦運(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成果。共產黨在早期對平等的堅持比較徹底,共黨國家的男女平等也曾經更有成果。(可參閱我的書:女性主義理論與流變 第一章和導言)
【教育機會實質平等】
兩岸經過幾十年的適應,男女教育機會均等已經完全消除了立法和實際的落差,進入了男女教育機會實質平等的社會。
不止平等,近廿年來,中國女性教育的優勢已經逐步顯現。據教育部統計數據:
早在2005年中國大陸的大學便已進入女性錄取比例高於男性的時代。
女大學生的絕對數量在2009年首先超过男性,占比達50.48%,到了2020年已超過男生,佔比達 52.04%。
而且在教育過程中,女性專心學習,在校成績不斷攀升,也呈現優於男性的趨勢。
男女學習的領域,近年來也打破了男性在硬領域「理工生命科學」的絕對優勢,女性漸漸從軟領域「文史商業科學」的優勢,擴張到硬領域。
男性教育機會的優勢逐步全面減退,呈現了陰盛陽衰的「男孩危機」現象。
【就業機會職場變化】
男性自古以來主導社會及就業的事實是建立在龐大的體力勞動上,但是廿世紀以來,能源支撐的機器運作取代了愈來愈多需要體力勞動的工作,譬如碼頭工人,搬運工人,苦力勞務,農事操作等領域的工作崗位不是消失,就是大幅減少。重型體力勞動在就業市場的褪色,就是男性優勢的消退,女性就業機會比例的增加。
國1956年開始坐班公室的白領工作超過了體力勞動的藍領工作,而且即便藍領工作,對體力的要求愈來愈輕微,絕大多數女性也能勝任。面對這樣的就業市場,由於教育機會平等的效益釋出,促成了男女就業機會的平等。男女就業機會平等的效益釋出,造成了男女經濟力量的平等。男女經濟力量平等的效益釋出,這樣一層一層的效益釋出,造成了廿世紀末葉男女社會地位的全面平等。
但是並沒有全面平等,在新自由主義全球化的影響下,階級的區隔變得更嚴重,privileged group機會更多,成就更大,底層更貧困,收入更少,甚至底層男性亦受牽連,而工資變少(家庭主婦化)。
【耐心細緻婦女優先】
進入廿一世紀,不但男女就業機會的充份平等,而且女性的先天條件,如母性、細緻、周到、耐心,語言、都優於男性,使得許多婦女在護理、教師、人際、銷售、管理、文創、影藝、等領域發揮了先天條件,造成優勢。
“One is not born
a woman; one becomes a woman.”男人也可以細緻、周到、耐心,也有人有語言能力。就像女人也可以學數學、工程。個別差異可能大於性別差異。
2018年台灣國中女性教師佔比如下
國小,71.0%,(其中57.2%擁有碩士學位)
國中,69.1%,(其中57.1%擁有碩士學位)
顯示出女性教師不僅是數量的優勢,學歷品質亦居優勢
2017年台灣醫療職業女性佔比如下
護士 100%
護理師 98%
營養師 92%
心理師 72%
放射師 53%
藥劑師 48%
中醫師 30%
牙醫 28%
西醫師 20%
未來的趨勢是護士 護理師 營養師 心理師 放射師領域女性繼續保持優勢。而藥劑師 牙醫 醫師領域,女性隨著醫學院入學比例的增加,佔比繼續年年上升。男性在醫療職業領域節節敗退。
男生也可以做護士,我在Stanford醫院看過細心、專業的男護士,人數還不少。
即使傳統上儘是男兒天下的台灣國軍,2021年的統計顯示
空軍的女性比例 18.2%
陸軍的女性比例 14.2%
海軍的女性比例 13.9%
軍官的女性比例 14.7%
士官的女性比例 16.7%
士兵的女性比例 14.5%
我們也注意到大陸的女性社會地位比台灣更高,大陸長期的口號是婦女撐起半邊天。
大陸的電力產業,我們常常看到女性技師在電塔高空處理100萬伏特的超高壓電纜,在鋼鐵產業常常看到女性焊工在焊接鐵管鋼板,在航空母艦上許多女性值勤的官兵,在奧林匹克運動會競賽,中國女性運動員為國家掙得60%的獎牌。
現在進步國家的一般辦公室的普通員工80%都是女性,因為女性細緻、周到、耐心,語言比男性更適合一般辦公室的日常事務。男性如果不是學有專業,高級學歷,普通男性工作難找,「男孩危機」現象早已呈現。
挪威早已(20年前)注意男孩的教育,訓練他們安靜閱讀。
【教育就業先決條件】
教育機會實質平等打造了男女品質的均等,男女品質的均等打造了男女就業機會的的均等,進而打造了男女經濟力量的對等,經濟力量的對等是男女社會地位真正平等的基礎。
歸根結底,教育機會的平等對提升婦女地位有絕對最大的基礎貢獻,就業機會的平等對提升婦女地位有非常重要的基礎貢獻,所以教育和就業是婦女地位平等的先決條件,也就是說奠定了婦女的地位。
教育機會平等是男女平等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
【婦女運動充份條件】
儘管婦女運動聲勢浩大,論述充棟,對婦女地位僅僅提供了有限的貢獻,僅僅是圓滿婦女地位的充份條件,婦女運動加快了人們對女性平等的觀念,彌補了一些弱勢婦女需要的幫助。反而婦女運動本身造就了一批學者,職位,以及社運的知名領袖人物。
世界上的歧視關係都有深遠的歷史原因,不是立法,社運所能解決。譬如:
美國黑人長期被白人歧視,雖然歷經1954-1968 轟轟烈烈的民權動,1964年民权法案,已經有完備的立法基礎。但是黑人在教育上持續落後,經濟上持續落後,僅憑少數天賦異稟的運動明星,影藝明星,不足以提升整體種族的地位。而且非洲大陸的黑人在整個人類歷史上竟然沒有建立過輝煌的政治結構,軍事帝國,物質文明,道德文明,科學技術,更是受到歧視的遠因。
不同文化的價值觀不同,西方文明少數人受益,卻危害地球上共生的其他人和物種。
華人首批來美國的是低層的鐵路工人,除了出賣勞力,並無其他品質,因而倍受歧視。二戰以後留學生開始移民美國,優質的教育水準建立起較好的就業及經濟地位,才獲得今天華裔的初步平等地位,而不是靠立法及社運。今天華裔仍受歧視則是另一種文化差異,忌妒害怕的排擠,與黑人的歧視不同。
歐美白人歧視亞洲人是白人三百年的科技軍事經濟的優勢造成,不能依靠立法,社運來解歧視決問題,唯有靠亞洲人在科技軍事經濟上的自我提升漸漸解決,如今中國日本韓國都是科技軍事經濟上的強國,白人對亞洲人的歧視和一兩百年前已經大為減弱,部份轉為忌妒擔憂的排擠,再往下去歧視現象可能反轉。台灣菲律賓的關係,五十年前我們還有去馬尼拉大學留學的,五十年後成了菲傭來台灣謀生,就是歧視反轉的例子。男女平等亦復如此。可見婦女社會運動對提升婦女地位的貢獻多為高估。
白人歧視非白人,不論什麼原因,都無法為女性主義認同。也不接受反向的歧視。
【女性必勝不急相煎】
如今世界大勢,包括台灣,女性領袖高官,民意代表愈來愈多,女性企業高層,專門職業,軍事作戰,普通工作,也愈來愈多,已經是普偏現象。
婚姻關係中的姊弟關係愈來愈普遍,代表女性也有實力享有年輕優質的男性,而不限於以往的老夫少妻,只讓男性享有年輕優質的女性。職場上男性遇到的女性主官愈來愈普遍。少年男性的裝扮不再流行粗獷暴力的雄性形象,而是走向中性的溫和的漂亮的形象,取悅女性。未來女性必勝已成定局,婦女地位超越男性指日可待,婦女運動者不急相煎。
婦運目的不在超越男性,而在改變男性主導的文化、價值觀、政經結構,改變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