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像1 畫像2

遊民畫家泊仔送的畫像,在左圖中白鳥的右下方,就是他自己。

  我想我是一個認真的人,有時候到了嚴肅的地步。還記得剛入小學的第一課就是ㄅㄆㄇㄈ,老師說下週要考,可是一週過去了,我還沒全學會,急得不得了,回家就發燒了,媽媽還得幫我惡補。下星期老師竟然完全忘了考試這回事!而我至今餘悸猶存。
  最近一位好友退休,她在嚴肅這件事上比我更勝一籌,在我們為她舉行的餐會中一絲不苟地討論未來生活的意義,我勸她不必急,不妨先混一混。李豐(寫《我賺了四十年》的那位台大醫師)在電話上聽了我的轉述,大笑道:「你混得怎樣?」我說:「不錯啊!」她卻不以為然:「我聽妳聲音就知道妳還是那樣,說話太快了!」幾十年來她一直勸我慢下來。慢才能品味生活,才能靜攬人生,才能修鍊身心。
  不僅需要調整步調,我也想改變自己的寫作風格,輕鬆一點,閒適一點,更多一點生活,多一點感覺。渴望有自己的部落格,不被字數、時尚、市場、刊物風格、主編好惡綁住。大部分是為自己寫吧,也為了分享,至於未來,就交給上天了。 email: yenlinku@mail2000.com.tw
 

2023-10-11

我們的媽媽 (中文版)

顧裕光、顧燕翎 

  媽媽是天生的「學習者」,抗戰時隨父母遷居四川,跟著其他外鄉人學會南北方言,數十年後還可以來上幾句逗樂。到了台灣,孩子一個一個來,為了貼補家用,媽媽到臨近的空軍子弟小學當老師。得到這個職務,因為一位很有學問、受人尊重的鄰居在一篇文章裡用錯了一個字,媽媽指出,鄰居非常佩服。學校有一個缺,他就推薦媽媽去了。

   從低年級的注音符號、音樂、勞作,到高年級的算術,別人不願教的,學校都丟給她。甚至有康樂表演,都要媽媽編舞、教舞。不只在岡山的空軍官校同樂會表演,還曾奉派帶隊乘坐運輸機遠征臺北。媽媽好強,靠自己努力,做好準備工作,不管她教什麼,學生都覺得她是最好的老師。年前二姐在灣區偶遇媽媽的學生,帶她來看老師,媽媽不但叫得出她的名字,還記得她幾年級,家住那裡。媽回台和早年的學生(都已六、七十歲了)見面,不認得,連家長的名字也如數家珍。

2023-10-06

食農教育種子師資培訓感言  Training of seed teachers for agri-food education in Taiwan

   今天去參加食農教育種子師資的評審,感到十分振奮,覺得農會家政班不斷在進步,農村女性也精益求精,在食物安全和環境永續發展上貢獻心力。

  在一起午餐和去搭車的路上,學員反映,希望有機會和評審互動,我說因時間有限,主辦單位必須做管控。但我也覺得未能互動有點可惜,因這也是重要的學習機會。當然互動需要時間,但學員有能力和意願與評審交換心得是值得鼓勵的。

   一個重要的評審項目是性別平等,但什麼是性平,在當今世界已產生許多分歧的認知,甚至因立場不同而生出衝突和迫害。當今性別在學術和政治領域中獲一席之地,而擁有了新的資源和權力(雖相對而言仍處於弱勢),性平專家快速崛起的今日台灣,各專家的學思歷程和參與動機也都十分多元,不同的評審可能會有很不同的見解和標準。學員們更需要發展出慎思明辨的能力才會有足夠的自信為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而不致於被新的教條綑綁

無論如何,以家政班而言,在家庭內做好性別分工是很有改革性的具體作法。從婦運歷史來看,家庭內的性別角色和分工是社會性別角色、社會性別分工的基礎,也因此造成男女地位和資源的不同,學員在課程中能提出而且具體規劃和實踐家務分工是十分務實的作法,值得肯定和鼓勵。

 。

2023-09-27

我們的媽媽

 測試QR Code

我也想分享一個發生在敦化北路的故事退休後的一個冬天媽獨自走在敦化北路的人行道上,看到一個很長很氣派的送葬車隊正在緩前進最前面的車頂上,坐著一個大約是被僱來哭喪的白衣小男孩正頂著冷冽的北風號哭老太太的牛脾氣又爆發了,居然站到車道上,舉起雙手阻車隊要求把小孩放下來財富豐厚的喪家折服了把小孩抱了下來媽知道她這樣做相當危險,回家不敢說,過了一段時間才忍不住告訴我

這就是我們的媽媽我會走上婦運這條路原來是有所傳承

2023-08-07

我不是順性別女人 I'm not cis

發表於2023/8/6聯合報  篇名: 不接受性別框架就不算女性嗎?

顧燕翎 

         最近報名參加一個有關心理健康和性別暴力的座談會,填寫個人資料時性別欄一共有三個選項:順性別女性、順性別男性和其他,(順性別指生理與心理性別一致者,與跨性別意義相反)我選擇了其他。沒錯,我是女性,但不是順性別,我從事婦女運動半世紀,不就是為了打破性別的框架?不接受性別框架就不算女性嗎?

        女性主義反對陽剛陰柔、男主女從的性別角色二分法,因為這樣的區隔過於簡單粗暴。婦運的目標之一是希望讓所有的男人丶女人都有更自由寬廣的人生選項。那麼將女人(或男人)一分為二,不是跨性別者就是順性別,則是形成了另一種二元化,同樣有其盲點。在實務上,以傳統的性別框架而言,某些跨性別者是框架的忠實擁護者,有些跨女表現得比一般女人更遵從傳統文化對女性的想像,也衷心希望被接納為真正的女性。而眾多非跨女卻未必願意接受這個框架,不斷想要突破或者顛覆它,不然兩百年來全世界為何一波接一波婦運前撲後繼?從事和支持婦運的絕大多數是女性,也有少數男性,都無法稱之為性別的順從者。從這個角度來看,跨女才是順女,非跨女未必順,那麼跨順二分並不具有實質意義,也無必要成為個人身份的重要選項。

2023-06-23

台灣#MeToo運動為何遲到? Why the #MeToo Movement Is Delayed in Taiwan?

顧燕翎

 有性平但沒有女性主義

       近年來不論在匿名的網路世界或者公開的大學學生會選舉,都充满了仇視或貶抑女性的言論,例如以「制裁台女,終結噁男」、「A罩杯以下女生國防必修二學分等等做為競選政見今年五月底開始,執政的民進黨續爆發多起嚴重的性騷擾事件,更是震驚社會,高潮疊起,知情人士聲稱,這只是氷山一角,實際的數量為已知的十倍或百倍,且涉及高層。有學者這些仇女厭女行徑是「女性主義反挫勢力的逆襲」,我卻認為這反映的是女性主義的缺席,而非反撲,我們的社會仍處於前女性主義時期。

女性主義的逆襲應是以女性主義為對象,進行反駁或攻㩓,提出反對意見或不同主張。逆襲通常發生在婦運的高峰時期,例如二十世紀初期美國婦運大舉爭取投票權,旗鼓相當的反女性投票運動應運而生,形成反挫。仔細檢視當前台灣社會的厭女言論和行為,卻彷若回到女性主義尚未出現的年代。

2023-06-21

修性平三法必先正名 The 3 gender-related laws need a definition for gender

 必也正名乎?—修改性平三法的第一步

顧燕翎  

台灣#MeToo爆發後,朝野政黨最大的共識似乎是立即修改性平三法,越快越好。求快固然表示決心,更重要的是同時必須求好,方不致治絲異棼,解決了一個問題,又創造出更多問題。

 首先我們必須為基本名詞做出明確定義和分類,避免使用多元性別這種模糊文字和概念,例如「性別平等教育法18條要求學校教材內容應平衡反映不同性別之歷史貢獻及生活經驗,並呈現多元之性別觀點」,性別的定義就變得格外重要,也是父母們放心不下的議題。多元性別指涉的內容究竟是什麼?如果沒有事先具有充分討論、達成相當共識的法律定義,很可能因為性平三法賦於執行者太大權力,修法後從關係人各自解讀,演變成權力競逐的殺戮戰場。

 從數學集合論的觀點看,性別是一大集合,其子集合包括生理性別和社會(心理/文化)性別,或者男、女、跨性別、雙性人性傾向(性喜好)是另一大集合,其子集合則包括異性戀、同性戀、雙性戀;而性別氣質、性別認同、性別表現或許可以歸為社會性別的子集合。那麼在設計教材時,如何處理性別歷史和經驗便可能與性的歷史與經驗有所區隔,內容可以視學生的身心成熟度調整,並納入家長的意見。

 目前台灣通用的多元性別是LGBTQI+的中文翻譯,直譯的話是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酷兒、雙性人及其他,各自屬於獨立的類別/集合,而且不包括人數最多的男、女及異性戀,所以較為精確的翻譯應是性別少數和性少數」。相形之下,多元性別語意較為不明,这也是為什麼第三屆(2018)國際消歧公約(CEDAW)審查委員會認為台灣在sexgender這兩個名詞的概念和使用上有誤,要求改正。

性別」、「多元性別」、性別平等究竟代表什麼意思從未經法律或官方正式定義,檢視各項法律、公文中使用的性別統計」、「任一性別」、「所有性別」、性別目標」,其指涉的性別內涵並不全然相同,令人費解,與聯合國、歐盟、或瑞典等國在訂立法規時必先定義重要名詞的作法截然不同。我唯一搜到的正式定義是在台北市的「台北市政府營造友善同志暨多元性別環境實施計劃」:本計畫所提之同志(LGBTI)暨多元性別係指女同性戀、男同性戀、雙性戀、跨性別及雙性人,同志家庭及其第二代之權益保障」。這個行政命令由同志主導,卻將同志從多元性別內移出,將同志和多元性別當做兩個平行的分類同志暨多元性別)同時也剔除了Q(酷兒),多元性別只剩下了跨性別及雙性人,不只沒有男,與一般認知的多元性別即LGBTQI有所差異。更證明了我們在發展新的概念和律法時,同時需要新的名詞和精準的定義,方能有助溝通,釐清觀念,建立共識,並且避免誤解


女性主義的反挫,還是缺席? The backlash or absence of feminism in Taiwan today?

女性主義的反挫還是缺席?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7214974

女性主義的反挫,還是缺席?

顧燕翎 

 近年來不論在匿名的網路世界或者公開的大學學生會選舉,都充满了仇視或貶抑女性的言論。這兩天陸續爆發在民進黨性平部(今年二月以前為婦女部,事件的發生在婦女部時期)、青年部、組織部和高市府的性騷擾更強化了這樣的印象。但這是「女性主義反挫勢力的逆襲?還是女性主義的缺席?值得深思。

女性主義的逆襲應是以女性主義為基礎,對其進行反駁或攻㩓,提出反對意見或者不同主張。然而仔細檢視這些事件當中的言論和行為,卻彷若回到前女性主義時代,找不到絲毫女性主義的踪影。

暫且不論其他事件,婦女部無庸置疑是婦運的成果,其橫空出世一方面宣示了政黨追求性別平等的決心,同時也為婦女開創了政治活動的空間和權力的管道,有重要的象徵和實質意義。然而當受害者向婦女部主管申訴典型的工作場所權勢性騷擾時,在法律上需負責防治性騷擾及採取糾正及補救措施的主管竟然提醒她不要張揚,以免自己(受害者)名譽受損,同時也向其他同仁打聽受害者有沒有「散布她(主任)的謠言」。為提升婦女權益而生的婦女部竟成了危害女性的工作環境,主管在事後竟仍然加官晉爵,升任黨的副祕書長!台灣的婦運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

  1997年行政院婦權會成立,將近三十年來,政府推動性別主流化的努力可以說是全球最積極的: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皆設立性平專案小組、訂立各項工作指標、定期開會、定期填寫表格呈報成果、執行性別主流化六大工具、接受中央和國際委員考核;投入大量行政資源,設立專責機構,任用專職人員;所有公務員每年必須上性平課程等等。只是在政策、課程和如山的公文中皆鮮少觸及婦運的基礎:女性主義。表格填不完,政策目標卻十分模糊。2012年起,以爭取亞洲性平領先地位並與國際接軌為名,各級婦權會陸續改稱性平會(雖然聯合國在2011年成立婦女署而非性別署)。在少數「性別專家主導下,發明了台灣獨有的「多元性別一詞,成為性別工作不容質疑的核心,卻因意義紛歧,不易理解,在執行上平添紛亂。政策內容的空泛賦予權勢者任意詮釋的自由,不受約束;而高壓的政治正確卻為無權無勢者增加相對剥奪感與焦慮,以致行為脫序。

 沒有女性主義的性別主流化擁有龐大的架構、複雜的工具,卻缺少對議題和方向深刻的使命感、具同理心的關懷,以致徒具形式。不重視女性主義的性平機制有助於少數女性參與權力遊戲,晉升高位,卻未必能為女性群體掃除工作和生存的障礙。當下婦運應當致力的,不是成為受主流歡迎的一分子,而是理解女性主義的理想,不畏困難,真正改變主流。


2023-06-20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 顧燕翎主編

女性主義經典選讀(重要著作選譯與評介51編)

 https://reading.udn.com/udnlib/zlsh/B/195717


2023-03-09

性別 = 男女 + 多元性別? Gender = men and women + multiple genders?

 顧燕翎 女性主義起點站      此文之簡版刋於聯合報民意論壇2023/3/9

2023-03-04

Remembering Iris Pierce (1947 - 2015)

Pei Yuan Wu (2015/03/16)

When reaching a certain age, one is to face the inevitable eventuality: the passing, one by one, of one's contemporaries (or even younger ones). This is the situation I am right in. One more friend of mine, a female one, just passed away.

2023-02-01

Standing Up to China Means Standing with Taiwan?

Y Ku 

My friend Jo sent me the following message and asked me what I thought about it.

https://www.aei.org/events/a-conversation-with-sen-dan-sullivan-r-ak-standing-up-to-china-means-standing-with-taiwan/?mkt_tok=NDc1LVBCUS05NzEAAAGIlxlbv_MFuKG3a9lW69PJZpIvN4aUg1AfAsr7sKNSMwNusWz8HUUx1IP8vOgAuXrKG1r6q9YzBs20nDCmB86dsvTBDhatITvjD3pkSPioNECnLQ

Here is my answer: 

        Today's China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t was in the 1930s and 40s. The mindset of Cold War in Eisenhower's days should no longer govern the world in the 21st century. I hope the US will play a more positive role in promoting peaceful negoti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at least not provoking confrontations or continuing to use Taiwan as an instrument  or a pawn in the "1st-island chain" in the Pacific for the US interest in East Asia.

         Senator Dan Sullivan exaggerated the threat and influence of China. He mentioned his visit to Taiwan in 2021 to provide vaccines because China prevented Taiwan from getting Western vaccines. It is totally untrue.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DPP government not only delayed in buying Vaccines like Pfizer, Moderna and Az, but also prohibited local enterprises and religious groups from donating them to the Ministry of Health and Welfare. The alleged purpose was to preserve the market for a local product Medigen, which, unfortunately, was never approved by WHO. Neverthless, its price soared in the stock market from NT$30 per share in January 2020 to NT$389 in May 2021.

        We were not only short of vaccines, the government also put the production and distribution of masks under state control in 2020, but gave them as free gifts to foreign countries including the US. The people in Taiwan had to wait in long lines outside drug stores in rain or under the scorching sun to buy our own quotas. A friend of mine got up at 4:00 am so that he could buy the masks his daughter needed to go to work. To return the favor, countries like Japan, Lithuania, Slovakia, Checkslovakia and Poland, in addition to the US, also donated vaccines to Taiwan afterwards. But China's donation offer was not accepted by the DPP government.

          Nowadays the US actually poses more threat to Taiwan than any other countries. The  forced move of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 ,together with its engineers, to Arizona is an international act of robbery and tyranny. The forced selling and delayed delivery of US military weapons at prices much higher than what other countries had to pay has also been a long-term economic burden on Taiwan. I hope the people in Taiwan could be wise and lucky enough not to be turned into the second "heroic" Ukrain as Sullivan expected. 

       Taiwan is not Ukrain. Any country wants to be the next Ukrain?